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推動智慧機械產業發展尚缺積極誘因
by 吳俊逸 2016-08-02 21:24:32, 回應(0), 人氣(1339)

國發會委員會日前審查通過「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草案),將送行政院核定。該方案將以中部作為據點,建構智慧機械產業生態體系,使台灣機械產業從精密機械走向智慧機械。相對之前「亞洲矽谷」因飽受創業械人士批評,而暫不送行政院核定的情況,本方案由於是蔡總統五大創新產業之一,加上發展產業範圍明確,預期將順利通過行政院院會審查。

雖然如此,由於行政院早在2015年正式啟動「生產力4.0發展方案」,積極開發智慧機械、物聯網、巨量資料、雲端運算等技術來引領製造業、商業服務業、農業產品與服務附加價值提升,因此除應釐清「智慧機械方案」與「生產力4.0方案」的競合關係之外,如何有效突破機械業創新研發的障礙,台灣產業「智慧化」所面對的能力限制,是政府不能忽略的問題。

就政策背景而言,不論是「智慧機械方案」或是「生產力4.0方案」都是為了因應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潮流,特別是從2011年德國首先喊出工業4.0之後,美國推動再工業化政策,日本也提出工業4.1J(Japan Industry 4.1J)、韓國也推出「製造業創新3.0」,而中國大陸更推動「中國製造2025」,力求積極推動建構網實智能化製造、生產、銷售系統,以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由於工業4.0將影響全球價值創造鏈與生產分工形式,進而帶來「典範轉移」,自然是台灣必須積極投入的。

就發展重點和產業範圍而言,「智慧機械方案」雖然和「生產力4.0方案」一樣都強調發展智慧型機器人感知(如感測器、傳感器等)、智動化(如減速機等)關鍵零件與模組自主供應能力,提高利基型機種使用國產控制器比例,但前者更強調籌組國產控制器國家隊,並以系統整合、推動工具機和航太產業之智慧機械的國際市場拓展,而其「加速產業導入智機化」範圍則擇定電子資訊業、金屬運具業、機械設備業、食品業及紡織業等5大產業,而不像「生產力4.0方案」,也涵蓋物流及零售服務業、及領航農業等非製造業。

換言之,在定位上,「生產力4.0方案」應屬於國家產業轉型的上層架構,而「智慧機械方案」則是將雲端、大數據、物聯網、智慧機器人等生產力4.0技術,運用於「製造業」領域的「製造業落實行動方案」,在其推動實施之際,行政院對於「生產力4.0方案」不應因此而停止,才不至於影響對於物流、零售服務業及領航農業等非製造業運用雲端、大數據和物聯網,以創造新營運模式的政策支持。

就推動策略而言,「智慧機械方案」的特色在於強調「區域產業生態系統」與「國際鏈結」,亦即以台中市為核心,串連雲林、嘉義地區,透過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建構關鍵智慧機械產業平臺,發展前瞻技術與人才培訓,有效結合都市發展規劃,提供產業發展腹地與示範場域。

但我們必須提醒的是,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的評估,台灣的工具機廠商普遍規模小,不利打入國際市場形成知名品牌,也面臨高精密度製造人才不足、廠商缺乏研發投入,系統解決方案能力薄弱等挑戰。對此,本方案除了加強建立系統整合發展平臺及建立系統測試驗證場域、加速軟硬體人才培育之外,更應該運用「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推動前瞻技術研發計畫、整合型研發計畫、鼓勵國內企業在臺設立研發中心計畫及全球研發創新夥伴計畫等科專資源,以透過發展關鍵技術與智財布局,多元應用技術研發成果,才能強化產業競爭能力。

就產業智慧化而言,在全球工業4.0浪潮下,企業若缺乏運用數位化與智慧化進行轉型的能力,將面臨生存的壓力。但是根據調查顯示,國內多數業者對於設備與系統之間的整合的瞭解,以及工業4.0的概念卻是相當有限,實際上導入機器人、巨量分析(Big Data)和物聯網的比重也偏低,這樣的現象將不利於方案有關「加速產業導入智機化」目標的實現。

對此障礙,政府除了應提升各個產業對於智慧製造的認知,並建立國內產業導入智機化的診斷系統和輔導機制之外,也應該盡快修訂「產創條例」,對於廠商「導入智機化」所需要的投資,例如,針對企業增購智慧製造設備或是大幅改善能源效率之機器設備更新投資,提供租稅獎勵誘因,才能全面促進產業智慧化升級,進而帶動經濟結構轉型。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