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掌握轉型契機 升級生產力4.0 產業菁英獻策
by 吳俊逸 2015-11-30 00:44:37, 回應(0), 人氣(1107)

工業總會許勝雄理事長觀點:在產業中扮演一個價值貢獻者

這是一個以消費者端定義消費者行為模式時代,世界各國為因應當前4G頻寬、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新科技崛起,全球產業已從量化生產進化為客製化及個人化生產服務,達成德國工業4.0之CPS「虛實整合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值此之際,由行政院推動生產力4.0發展方案,樂見為臺灣產業發展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期許未來無論是製造業、服務業及農業,在政府生產力4.0之帶動下,應用觀念共識建立、精實管理導入、虛實技術整合、市場顧客銜接及節能設備推動等,能靈活快速掌握消費者需求,致力於智能化生產或服務模式創新,為產業找到轉型升級之契機。

基於以上,雖然各國積極推出政策因應,個人認為臺灣產業只要經過努力仍然為時不晚,建議政策方案於何時做到什麼程度要能清楚列出,輔導單位能力亦能取得整合,藉此展現政府施政魄力,確實為產業提升競爭力做出發展與貢獻。

西門子觀點:

製造業需有投資觀念

「工業4.0」是德國的高科技國家戰略之一,也被德國人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提出「工業4.0」未來工業的概念,主要希望提升其生產效率和彈性,並縮短產品上市時間,以達到增加生產力、創造國民生產毛額,並增加就業率的經濟發展目標。

德國跟臺灣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像是兩者皆是以製造為基礎、都以高科技出口為導向,且都面臨高齡化社會帶來的勞工短缺問題。以製造業為經濟主幹的臺灣更不能置身於此趨勢之外,因此臺灣在產官學研的努力下,也提出「生產力4.0」計畫來協助臺灣產業的轉型。

臺灣廠商向來擅長量產單一規格,以量產賺取每個產品的毛利,若要轉進大量客製化的智慧生產,如何提升效率與管理,是邁向「生產力4.0」目標的關鍵,其中觀念的改變至為重要,尤其是製造業者必須要有投資的觀念,不但投資在更新和升級生產製程中的自動化和數位化軟硬體設備,還要投資在工程人才的培養及訓練,才能面對未來工業帶來的挑戰,開創新的契機。

IBM觀點:

升級生產力4.0,台灣第一步就走對

生產力4.0帶動臺灣產業轉型契機,企業應該抓緊先機,以臺灣深厚的ICT基礎和卓越的大量製造能力為根基,運用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智慧自動化、雲端運算等技術,滿足彈性製造與客製生產需求,進而挖掘創新營運模式,積極提升生產力,穩步打造下個榮景光年。

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盧志浩認為,將數位智慧落實在營運的每一個環節,就是生產力4.0 的具體實踐。訂定好企業轉型與生產力提升的階段性目標,下一步就是審視智慧製造的七大數位能力,加速補足欠缺的部份:(1)產品開發與軟體工程;(2)設備連網與系統整合;(3)智慧製造與營運;(4)供應鏈透明化;(5)資訊安全;(6)資產管理與能源優化;(7)創新商業模式。

盧志浩分析,大數據是貫穿智慧製造七大能力的關鍵,跨不過大數據門檻,就難以在產業型的競爭中求勝。IBM整合先進分析工具、系統開發整合能力、產業專精知識與全球成功實例,提供全方位的生產力4.0解決方案,從轉型藍圖與策略規劃,到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行動應用與社群協作的數位科技應用與導入,乃至經營模式創新與銷售轉型,為企業量身定製專屬的生產力4.0實踐方案。

PMC觀點:

務實做好機聯網-推動生產力4.0的智慧製造

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詹炳熾認為,電腦和軟體的進步讓很多智慧製造的情境已經可以模擬,但一定要在製造現場把東西做出來才能實現智慧製造,即使電腦的運算能力很強,但機器和機器之間、機器和零組件之間、機器和製品之間、機器和使用者之間等等的訊息到底要怎麼用,這要熟悉製造現場才有優勢,這是日本和臺灣相對於歐美的強項,而我們的資訊技術和人才又比日本強很多,所以深耕機械、零組件和製造系統的智慧功能,把智慧應用開發出來,就是我們的利基所在。

行政院已啟動生產力4.0發展方案,目的在運用ICT和軟體技術達到提高生產的靈活性和生產效率,並把智慧製造納入,因此也成立了機械設備產業服務團,結合法人與公協會的能量來協助具備有IT和自動化基礎的中堅企業把供應鏈串接起來,善用機械產業聚落和人才,做質量型的生產,並且逐步帶動中小企業升級。

要認真地應對市場與客戶變化多端的需求,基礎是智慧製造,是用機械設備、機器人幫我們把東西做出來的製造系統;我們以智慧機械為起點,把ICT技術用上來,讓它除了有手腳,還有大腦和眼耳手鼻口,之後再把它們串成智慧產線和智慧工廠,一步一步落實下來。(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