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云端混戰
by 吳俊逸 2015-09-30 10:30:35, 回應(0), 人氣(1241)

2015 北京的云計算大會就跟7月份雨一樣說來就來,聯想、阿里、青云、金山相繼發布自已的云端戰略都各自使出了自已的十八班武藝,連國內ICT巨頭華為踏著月末的班車,發布了面向中國市場的企業云服務戰略,提出了面向金融、媒體、城市及公共服務、園區、軟體開發等多個垂直行業的企業云服務解決方案。此舉標志著華為正式進軍公有云市場,使本就競爭激烈的云市場更加火爆,“云”大戰愈演愈烈。

 

中國云市場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這幾年,云計算在中國市場成為各大企業競相追逐的熱點。這其中既有財大氣粗的互聯網企業,例如BAT所屬的阿里云(Baidu)、百度云(Alibaba)、騰訊云(Tencent),也有古早ICT企業所屬的華為云、浪潮云、聯想云等,還有專攻云計算的獨立專業廠商,如世紀互聯等,此外,還有微軟、IBM、亞馬遜AWS等國際云服務商也在殺入國內云計算市場,各建自己的云基地。

 

而從提供的云服務類型看,從最基礎的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從公有云、私有云到混合云,可謂五花八門,讓用戶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

 

市場調研機構IDC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2015云計算基礎設施支出(服務器、存儲陣列和網路交換機)將增長26.4%,達334億美元。其中,私有云基礎設施支出將增長16.8%; 公有云基礎設施支出將繼續超過私有云,預計增長32.2%,達到217億美元。而我國2015年云計算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目前云服務商形成五大陣營

一是亞馬遜、IBM、微軟等國際云服務商,盡管洋企聲勢較大,但是都面臨水土落地問題,更主要是受“去IOE”的影響,其未來要發展成國內主要云服務商不太樂觀;

二是三大運營商(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它們都是國內通信資訊的基礎服務商,僅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兩家運營商就擁有著國內60%的網路基礎設施,但其在軟硬件的先天不足,無法一枝獨大,只能依托與其它服務商全面分享才能進一步做強;

三是致力云計算的專業中小IT廠商,例如世紀互聯、三五互聯等,但因資金弱、規模小,只能“小而美”,做產業鏈下游的配套商、加工商;

四是軟硬一體的華為、浪潮等大企,其即有專業技術古早,也有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

五是互聯網BAT巨頭,騰訊云和阿里云由于過去數年的互聯網及電商的積累,已各自在核心領域具有強大的優勢,其中騰訊云聚焦游戲、社交、移動領域,而阿里云市場重點開發政務、電商以及物流、醫療,百度云則將兵力主放在搜索、語音、影視和移動領域。

 

多位行業專家認為,從多角度分析預測,未來國內云市場將從“春秋戰國”推變到代表ICT領域的最大企業華為、代表互聯網領域最大企業的阿里將能產出最強的兩朵“云”。

 

如今華為高調進入公有云,將給阿里云帶來極大挑戰。細分來看,雙方在不同的領域各有千秋:在基礎設施層面,由于阿里云不做硬件,華為處于絕對優勢(畢竟古早ICT企業在針對行業的解決方案方面具有積淀和客戶資源的優勢,而阿里云的基礎設施相當部分的部署還來自于華為、浪潮等企),而在軟體應用層面,阿里云在軟體和數據處理方面比華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集成服務方面,雙方勢均力敵,隨著雙方在云服務領域逐步加大投入,勢必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而靠通訊技術起家的華為在企業云市場勝算更多,這樣可以突襲阿里云的薄弱環節強化在企業市場的地位,其優勢在于其技術和研發基礎。正如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此次云戰略發布會上表示,“在IT領域,華為已在全球部署了5個專注于云計算的研發中心,涉及研發人員超過10000人。”據悉,目前華為在IT產業上累計投入已超5億美金,在服務器、存儲、虛擬化、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都推出了相應強大產品。“IT產業今年有望實現20億美金收入,明年可實現收支平衡,到2020年收入將超過100億美金,成為公司除通信產業之外的另一大支柱。”徐直軍稱,“將把發展云計算當成推動公司IT產業在下一個十年飛速發展的抓手。”華為于2011年啟動“云帆計劃”,短短的幾年時間,華為云發展迅速。當前,華為企業云已是國內首家通過CSTAR云安全認證以及首批通過國家可信云認證的云服務提供商

 

華為直接進入公有云市場,華為能更高效滿足更多行業客戶未來的公有云、混合云部署需求,不過也將改變由互聯網、電信企業主導的云服務市場格局,意味著華為將與自己的最大客戶群: 電信運營商產生直接競爭。因此華為如何處理與運營商關系,已成華為云戰略方向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

 

但徐直軍表示:“華為云服務,不會效仿已有企業的云服務模式,而是會走一條具有華為特色的道路,和合作伙伴一起分享,向最終客戶提供適合他們的企業云服務。”華為企業云服務總裁楊瑞凱也表示,“華為公有云市場同樣堅持被集成策略,永不做數據變現,最大程度保護客戶的隱私。”

 

還有,在阿里云等服務商加速發展至今,華為也面臨著市場變化快、支付頻率高、研發日環境復雜以及集成工作量大等挑戰,要想更好、更快的發展,華為未來還需在產品研發以及市場分析等環節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把自己的“云”做得最美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