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位置: 方東木 > 留言版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我們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引述的一段話,只是後學一直很訥悶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因此我從書本去找尋白話的語譯,但卻令後學更含糊。所謂:天地無所偏愛,因此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亦因無所偏愛,而任憑百姓自作自息。又有所謂天地冷酷,利用萬物之後又棄絕萬物,聖人冷酷,所以也同樣利用百姓又棄絕於百姓。後學想對於這樣的解說應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而當後學游於道德經至49章時所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既然聖人都是以百姓之心為心,那麼天地、聖人又怎可能會以萬物、百姓為芻狗?當然在聖人的話當中,我們必須先了解體會聖人之意何謂「芻狗」,其實芻狗是一種祭祀的東西,是從草中而來,那麼當完成祭祀任務時,芻狗自然是該回到草中去,如同被徵召入伍的士兵一樣,當到退伍時自然該解甲歸田,在士兵的心中應該是沒有被遺棄的感覺才是。打從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天、寅會造人開始,天地因無心生萬物,所以放開萬物讓萬物自生自長,而聖人亦因無心生百姓,所以聖人放開百姓而讓百姓自在自得。天地不主宰萬物,萬物才有自己生的餘地,而聖人因不主宰百姓,百姓才有生存的空間。所以我們若能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來體悟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那麼相信當更能貼近於聖人之心。

    在我們人的一生際遇,稍有不慎既會有可能陷入陷阱當中,當人在陷入險境之後本能就會四處求助,進退兩難之時就會產生各種的情境,社會上的紛紛擾擾也就因而產生,而人也因其生長環境之不同,造就出思想意志上的差異性,雖是面對同一件事,但在其解決當中就會出現其言行上、品德上、甚至在其性質、作法都會有相當大的差異跟區別,只是不管其發展,最後我們都必須設法脫離苦難,對於任何面臨的困難或相反、差異的事物,也一樣要去求解決難題之道,最重要是要讓自己能度過難關,只是在解決過程當中,我們倘若能凡事皆抱以感恩的心,那麼在我們人生處事也就能謙和有禮,在恆久行之之下,勢必就能「辦上下,定民志」,於今社會之所以如此之紛紛擾擾,最主要都是上行不正下行歪,昔時周公之所以制禮,不但期許君王無常心,更能以百姓之心為心,同時也期許眾生凡事亦皆能依禮而行,因為聖人深信若上下皆能依禮而行,哪麼當然社會就能達到和諧,只是當今之政府官員都缺少了一份專業跟羞恥心,凡事揣測總統心意為己意,根本不了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真正涵意。                                  

                                                    葫蘆徒   記於101.10.06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