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西洋音樂史第八講
by 陳逸文 2011-04-07 19:57:40, 回應(2), 人氣(2941)

西洋音樂史第八講

法國作曲家在十五世紀前半期Du fay所寫好的經文歌,中文名稱稱做為玫瑰花冠,在紀念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在1436年,當時佛羅倫斯代表著這個世界文藝復興的開端,有一個很特別的大教堂完成,這一個教堂叫做Santa Maria del fiore就叫做花之聖母教堂這個有名的教堂他最先興建是在十三世紀末1290年,經過一百多年斷斷續續的建築到了十五世紀對於原來的設計已經做了若干程度的擴增,然後進行了一直沒有完成的主堂圓頂,這個圓頂本來在哥德時期是尖頂的效果,但到了十五世紀大家對於西羅馬的復古有了新的感覺,原來的尖塔已經不能成為當時美學的需求,而當時的呼聲希望能蓋個圓頂

在十五世紀初,教堂的主導美第奇(Medici)家族開始做一個討論看誰能夠蓋一個符合當時需求的大圓頂,義大利有名的建築師(Brunelleschi 1377-1446年接受了這樣一個挑戰,設計了當時幾乎不可能做出來的圓頂,以當時來說是最大的大圓頂,從圓頂內部來看原本是尖塔但是後來要在外圍加上一圈外廓圓頂,也就是所謂的大圓頂事實上他有一個雙層的肋拱的設計,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最後才可以達到今天花之聖母教堂今天這個樣子,對於當時這個最大的教堂花之聖母教堂是由教皇來獻堂的

Du fay就寫下了這一首經文歌Nuper rosarum flores玫瑰花冠自從十四世紀已經將音樂寫作的精華顯現出來,Du fay除了是一個十五世紀的作曲家但是他銜接充滿著象徵主義的各種不同的比例數字的一個時代,仍然充分顯現出來他為教會寫下具有宗教意義的歌曲,歌詞是由兩個聲部來演唱,取於為獻堂裡的段落,作為支撐的一個聲部,雙tenor支撐聲部象徵意義代表著圓頂的雙肋拱支撐在音樂的象徵就用兩個低音的tenor聲部象徵,tenor聲部原來所唱的Terribilis est locus iste(令人讚嘆敬畏的建築啊) ,通常為教堂獻堂禮所要唱的聖歌,至於示範歌詞有兩個聲部來演唱,下面支撐著兩聲部tenor聲部演唱,一共是四聲部肢體,在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字眼Isorhythmic 恆節奏經文歌,不管上面怎麼變下面的tenor聲部不斷的反覆著同樣類型所謂的旋律節奏,這個所謂寫作的方式是源自於十四世紀所謂的經文歌的寫作原則,到了十五世紀的時候相對是一個比較老派比較舊時代的風格,可是這一點Du fay完全還會使用這一種所謂比較舊時代的作品以及寫作風格,這個tenor聲部的曲調是來自於聖歌裡面來獻堂的時候,Du fay就把這樣一個旋律作為tenor聲部,他的tenor聲部有兩個,每一次再重新演唱的時候這個tenor反覆的tenor聲部那麼再重新演唱的時候他利用一個拍號,這是十五世紀作曲家所沿用的拍號

一個o代表的意思是6拍的拍子一個半圓型代表著四二拍子,大的區分是二分法小的區分也是二分法,一個半圓形再切一半就是六四拍子的方式同樣的音型旦改變了拍號以後他實際演唱的速度演唱的實質就會有以下的比例,所以可以看到6423的一個比例,也就是說這樣四段歌詞在演唱的時候分別會有以下速度的區別,這樣演奏的時候演奏的速度演奏長度的比例,那麼有學者認為也有它的象徵意義,有些人認為就是花之聖母教堂的比例內部建築上的比例6423但也有學者認為這跟他本身建築沒有太大的關係,倒是可以從聖經上的觀念可以找到一些線索也就是所羅門王所建立神的聖殿

第一個神的聖殿他的比例根據聖經列王紀第六章裡面描述他分別從內殿聖所整個聖殿的長度是長60m聖所外殿長40m寬都是20m至於高是30m所以有60402030這樣一個比例關係這可能比較接近Du fay在應用tenor聲部的時候靈感來源,在這一個時代仍然可以看到中世紀作曲家一個象徵性玩數字遊戲性認為音樂跟自然跟神有一種很神妙的比例關係,這個比例關係要放在他的音樂之中,然後得到這樣的結果接下來這一首音樂為一個四聲部肢體的經文歌他是由兩個高音聲部加上兩個tenor聲部所形成的一首經文歌這一首經文歌叫做Nuper rosarum flores玫瑰花冠

我們看到譜上一個例子這裡有一個Triplum是高音聲部Motetus他仍然沿用著很古老聲部的命名方式,有tenor有兩個s tenor tenor primus主要的tenor和第二個tenor為什麼這上面會有這樣子的現象就是第二段歌詞至於tenor secundus上面有四個拍號,分別是個圓圈圈一個半圓形半圓形中間劃一恆和圓形畫一恆代表著四種不同的拍號,當四種不同的拍號寫上去結果就是我們演唱的速度會有改變,速度改變的結果是什麼呢會產生6423的比例,雖然以當時之前的經文歌恆節奏經文歌的例子通常會越來越快,但在這裡似乎不是越來越快6423但這樣子的話對於最後一個阿們得到一個效果,這是Du fay他所寫的玫瑰花冠這一首經文歌所看到的例子這是第一段的歌詞,他是一個62分音符這樣一個拍子的效果接下來反覆的目的是不需要重寫這兩個tenor聲部而我們唱的第二段事實上只有唱第一段這兩個聲部加上後來出現兩個tenor聲部而這樣的第一段佔整個樂曲的比例大致上是6423最後加上一個阿們這樣一個狀況,所以大致上符合演唱時間一個比例,目前來講是兩分十一秒左右把兩分十一秒乘以46就會是第二段的結果,用裡面隱含比例的關係剛才是第二段的歌詞看到一個小節有四個兩分音符的長度,下面對應是同樣的tenor寫法也是一樣所以tenor是完全一樣的方式演唱一遍但是速度變成原來的46的長度所以大致上33秒大概演唱了一分鐘又23秒大約83秒左右乘以64大概130幾秒就是第一段的比例

第三段他在減半也就是說一個小節兩個二分音符的長度兩個二分音符就是在比四再變成一半剛才是第三段歌詞明顯看到時間成比例的減縮看到最後一段是6423以上就是Du fay最有名的經文歌。在1436世紀為了當時最大的教堂花之聖母教堂在佛羅倫斯的一個獻堂而寫的,我們看到裡面象徵主義的象徵的一些事物運用在音樂之上,而這樣的觀念其實源自於中世紀一些音樂哲學在這裏我們仍然看到Du fay在應用著古老所謂這樣一個反覆tenor聲部的旋律然後來製造音樂進行的一個微妙的比例關係,以及他的內在的所謂的前後一致的協調的關係,這是西洋音樂作曲家很早的時候對於一個比較大型的作品他們就很強烈的需要,需要什麼呢他們要有一個前後一致的完整體,音樂作品雖然是一個時間藝術但是卻要像建築或者視覺藝術一樣有一個前後協調整體美感

回應(2)
1. 專有名詞請用原文
1436th c        這是甚麼年代 14365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