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第44~45講
by 柯光慶 2011-06-17 16:22:50, 回應(0), 人氣(1654)

西洋音樂史()   45   學號:97110815   姓名:柯光慶  

課前這段音樂是17世紀中期法國的魯特琴作曲家Gaultier所寫的ourante舞曲,在這裡第一次感受到法國所謂的風格,在十七世紀音樂的介紹我們主要是從義大利城市,像佛羅倫斯、羅馬、威尼斯等等,尤其是威尼斯這樣的歌劇發展,以及相應企業的發展,對於整個歐洲來講都有很大的影響。但在十七世紀我們也看到了在北邊像熱耳曼地區在進行大內戰的情形將近三十年戰爭。在英國地區也好不了多少,新舊教的衝突、王位繼承、以及平民革命,聯邦政府的形成,甚至把英王也拖上斷頭台等等。在法國這邊十七世紀前半相對相應起來仍然處在一個封建的時代,一直到了十七世紀後半期開始有了新變化,首先看到法國進入路易十四的統治,路易十四到了他成年以後,原來的攝政Mazarin主教過世結束,開始了路易十四的黃金世紀的統治,奠下了法國人在十七世紀後半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英國地區相對起來在政治上在十七世紀相應起來是比較穩定的,也開始在尋求國家性的特殊的風格,在熱耳曼三十戰爭之後,經過沃斯克條約訂定之下,大大的減低了原來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的絕對控制。在北邊的熱耳曼地區由於宗教由於經濟政治的原因,形成了兩三百個獨立的城市邦。他們雖然在名義上是羅馬帝國之下但是卻各自的獨立,有所謂的城市? 他們可以聘任自己的城市教會的音樂家等等。這些都影響到整個音樂的發展。

所以我們從十七世紀的中期後,我們看到歐洲整個中央集權的王權,開始形成了某種程度所謂國家級的這種風格,這裡又以法國的最明顯,當然這牽涉到他有一個絕對的王權「路易十四」,而路易十四這樣的王權造成了在歐洲音樂文化的特殊風格,之後在做解釋。至於英國我們也看到十七世紀後半期有短暫屬於自己英國風格的出現,至於西班牙從16世紀它曾是全世界最強大、領土最多的國家,到17世紀由於王位繼承及種種的政治關係,使得國勢大大的削弱。但是西班牙多少仍然著其很特殊的音樂風格,透過於殖民地美洲、拉丁美洲的連繫,我們看到西班牙也發展某種程度他們自己的風格。至於之前我們所講到在熱耳曼地區所產生的住些大大小小不同獨立的城市邦,他們大致上followed跟隨義大利這樣的國際風格在進行,這是我們在十七世紀中期以後開始有的音樂風格。

首先我們看到的法國,在十七世紀中期以後由路易十四來統治,名義上路易十四還是小孩子的時候1643年他就已經登上王位,但真正要掌權卻要等到他成年的時候,當Mazarin主教過世後原來的攝政才結束。可以說是幾經掙扎終於能得到完整的統治。直到1661年經過長期的攝政以後,他登上真正的統治法國,但是這時候法國仍然處在諸侯並立的情形,路易十四透過他高度的政治手腕使得當時幾乎是諸侯割據的法國,成為一個完全中央集權的統治。路易十四用什麼方式來達到呢?他有很大的部份用藝術來鞏固他的統治,他常常以所謂的太陽王來顯示他自己的一個力量,將自己型塑成Apollo這樣的一個樣貌,無論是在視覺藝術上或者音樂舞蹈,我們都可以看到他這樣的所謂的手筆。他在藝術科學上面他很快的把它用中央來管制,成立國家科學院、國家音樂院、以及國家歌劇院,以國家力量來控制藝術的一個觀念,我們看到在法國可以說是不落人後,在路易十四的手下,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明顯的藝術的功蹟就是他所建造的凡爾賽宮,在他治理的時候原來法國的羅浮宮是原來的王宮,路易十四在巴黎西南邊的市郊蓋了個凡爾賽宮,蓋得可以說是金碧輝煌,在建築的特色上我們可以看出它顯現出來路易十四對古典主義的偏好,對古典時期的偏好顯現在凡爾賽宮。有時候很多的藝術史上的在描述時候特別講到,路易十四是在十七世紀,他是巴洛克,其實他對於這種在義大利式所顯現出來的,所謂比較怪異的、比較過度浮誇的表達,路易十四是非常討厭的。他甚至特別的把當時在義大利最重要的雕塑家 xxxx?, 代表這個時期的巔峰,把他請到法國來,但是近乎是在羞辱的請他雕塑一個像,卻刻意很討厭的就把它丟到外面的一個水池裡面。路易十四為了鞏固他的王權,把所有的諸侯請到凡爾賽宮來。讓他們好好的感受到王權一切的榮美,他的每一天從早晨到晚上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一般的照表操課。盡力的使用各種不同的娛樂,讓當時的諸侯都盡情的享受,當然也因此讓他們消減了他們的權力。路易十四很鼓舞他們在凡爾賽宮裡大量的賭博,讓他們好好的享受,賭博他也願意借錢給他們,讓他們好好的享受這個人生,很標準的杯酒釋兵權的手腕。

至於在音樂上在法國宮廷所流行的是類似於我們所說的Ballet,宮廷的Ballet,是帶有戲劇的這樣的一個舞蹈戲劇,一樣有許多幕及在舞台上是有布景跟道具這樣的一個表達。相對起來法國人對義大利人十七世紀所發展的歌劇,一開始是相當的敵視的,甚至是藐視。當然這牽扯到法國人自己有一個很長,發展得非常完整戲劇的一個歷史。到了十七世紀,我們之前講過法國的戲劇,到了一個古典主義的高峰。這樣的一個情形或多或少會阻礙他們對於義大利人發展出來的歌劇,這種用唱的戲劇的這樣的一個接受度。而路易十四本身是一個很喜歡跳舞的國王,用宮廷的Ballet這樣一個所謂的戲劇的設計,更可以顯現出來更鞏固他的王權。當然在Ballet之中也不乏有獨唱的歌曲,合唱以及純器樂的一種表達。所以大致上是原來法國自己所發展出來的宮廷Ballet。當然跟我們現在所說的芭蕾舞劇是純粹一個舞蹈與音樂的結合,那是有些不一樣。那麼從這樣的一個宮廷Ballet,到了十七世紀後半期以後逐漸發展出來,之後會跟大家解釋法式歌劇。

路易十四是個極為好大喜功的國王,他的音樂家在宮廷之中絕對是要在數量上、質量上他覺得一定要超越歐洲其他的地區。那麼他常常聘任超過150位到200位這樣的音樂家在三個不同的區域,包含皇家的禮拜堂,包含歌唱者、管風琴師在凡爾賽宮。到了路易十四晚期時的時候,特別蓋了一個金碧輝煌的皇家禮拜堂。至於在各個不同的廳室當中,他會有不同的室樂,包含了弦樂、大競琴以及長笛來提供各個不同宮廷廳室內的娛樂。

至於國王要出巡要在戶外的這樣各種不同活動,他還有所謂music of大馬廊,大馬廊聽起來好像有點卑微的地方,因為我們出巡都是要有馬車,而馬車前後及前導都是要用音樂的,這音樂大部份都是這些吹管樂的音樂家,在馬上來進行。所以這些音樂家也就聚集在這馬廊之中,這是很可以理解的。從凡爾賽宮往外看就是皇家馬廊,有大馬廊和小馬廊,雖然長得完全一樣,但是他代表是不同的身份,一個是貴族馬廊,一個是所謂的國王馬廊。這兩個不一樣,國王馬廊是大馬廊,在大馬廊的音樂家大部份多是管樂,銅管、木管以及定音鼓的樂師。在這裡職份上是非常崇高的,負責大馬廊的總管是類似我們現在禮賓司的司長,都是國王各種慶典活動的大總管,這個職份在路易十四手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職份。他所掌管下的這些樂師在當時來講是極為重要的樂師,也是因問這樣的重要性使得現代的管樂無論是技巧也好,以及它的構造逐漸被實驗出來。像有名的Jean Hotteterre 他對於木管樂的樂器改造,大致上型塑了現代木管樂器的基本觀念。逐漸的以現代的雙簧管取代了古老的shawm,在16世紀大部份的雙簧管樂都是屬於shawm,這樣比較噪聒的這樣的樂器,然後逐漸的改變。由於路易十四的好大喜功,一切都要多,使得他手下的樂團,包括管樂以及很有名的24位提琴手這樣的編制,使得大型的管弦樂團因應形成,也造成今天西洋的管弦樂團以及交響樂團的觀念。而我們對管弦樂團這個名稱“orchestra”這個字眼大概在17世紀後半期晚期而來的,這個字眼原來是指舞台前面這些樂師們演出演奏的位置,就叫“orchestra”這樣的一個平台或可叫樂池,到後來是指管弦樂團就叫“orchestra”這是從法國人而來的。法國到了十七世紀晚期在路易十四的治理及歷經圖治之下,他的影響力不只是音樂,在文化、在藝術及音樂政治上整個法文在國際上成為共通語言,取代在此之前拉丁文的天下。

在十七世紀中期路易十四當政之下,法國音樂中最重要的發展也就是歌劇,法式歌劇的發展,要推動任何一個藝術的形式他可能要比其他任何地方尤其在政治上很成功才有可能。這裡是少數歐洲版圖到今天仍然是跟當時是一樣的中央集權的地方。當時在義大利其實是許許多多不同的各自獨立的大公國或是共和國。更不用講在北邊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域,也是極為分散的獨立的城市邦。所以這些同文同種的貴族們,彼此之間往往可以在藝術上互相較勁。那麼藝術家也可到處遊走的情形。這個現象在法國於十七世紀有點不一樣,法國當時基本上跟現在法國是沒有太大差別的王國。這裡面仍然不斷會有一些判變問題、內戰問題,但是大致上整個法國是一個單獨國王的區域,這點跟其他歐洲地區是比較不一樣的。在十七世紀我們面臨到一個很重要的法國的歷史上的轉淚點。也就是在十七世紀中期開始太陽王從原來幼小被攝政的情形登基完全掌握住權力,路易十四是一個極有政治策略、好大喜功能夠把他的政治誓言實踐的君主。在歐洲歷史上也沒有一個其他君主像他在位這麼久。而他在位期間能帶給整個歐洲在文化、藝術、政治經歷那麼大的影響的人物。回過頭來看,法國歌劇的推動上有先天上受到的阻力,第一個法國自己有一個很長的戲劇傳統,對於自己戲劇的驕傲,要很純的觀念,似乎比當另外一種形式的戲劇,就是用唱的這類的歌劇進來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是破壞掉原來的高貴的地位。在十七世紀法國是個崇尚古典主義的一個時期,那麼古典的戲劇,在這個時候所謂的悲劇,這時期產生了它最重要的人物包括法國的Quinault,以及發展喜劇鬧劇的moliere,以及??這位悲劇的作家,都是在在形成法國人對戲劇的純化,他們不太能接受外來的用唱的這種歌劇的形式。甚至他們認為尤其是法文,文字用唱的話就沒辦法真正的被聽得清楚也聽得懂,所以完全破壞他們的情形,所以他們有相當大的抗拒,認為音樂和戲劇是沒辦法混合的。另外他們有在法國宮廷中最宮廷的宮廷樂,也就是法國人最喜歡的芭蕾「宮廷的舞蹈」,長久以來音樂是負責舞蹈的傳統,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得到這種固有的音樂在宮廷中伴有的角色。我們知道音樂一向被視為是感性的,是理性的敵人,法國人認為戲劇和音樂無法混合,那麼音樂就留給舞蹈去跳吧!用感性的舞蹈去跳,那麼戲劇怎麼去和音樂融合在一起,卻要等到法國自己的宮廷樂師來解決。所以即便十七世紀義大利的戲劇,在其他地區有點所向披靡的一種現象,但是在法國的這樣的地區卻要等到1647年才由當時義大利籍的攝政主教Marzarin請到義大利作曲家Rossi用法文寫了第一齣法國歌劇「Orfeo」,Rossi主要的成就是在他的清唱套曲之中,事實上歌劇並不是他的專長,但是由於他對於寫比較盛大的場景比較在行的這種情形,由他來寫法國式的歌劇似乎更能滿足法國人比較喜歡碰風、盛大,比較虛張聲勢的這種個性。在第一齣歌劇就已經顯現出來這樣的一個特質。但是法國歌劇真正的發展,卻要等到他的第一齣歌劇之後大概20多年後,當路易十四開始完全掌權之後,才開始發展法式歌劇這已經是1670年左右,法國歌劇在路易十四清楚掌控之下,有著跟義大利截然不同的發展。最主要的兩個特點是: 一、.傳統戲劇的傳統,戲劇悲的特質如何融入歌劇中,產生出一種更強烈的影響力,讓人有更崇高的情操。第二、在宮廷中長久以來的芭蕾舞,路易十四是最會跳舞的君主,我常常把他稱為跳舞的國王。法國的歌劇常常要加入大量的舞蹈芭蕾,這跟他長久以來的宮廷的芭蕾有直接的關係。在當時的歐洲真正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到今天為止類似的情形就只有法國和英國。在整個歐洲和今天世界的版圖類似的地區只有法國和英國。當然這也或多或少的形成法國和英國在十七世紀有一些特殊特別性的發展,因為有一些地區領導的貴族都不是同一國人的情形,對於這樣一個國際化的發展相對起來比較容易。在法國和英國有一種強烈的宗主的觀念,乃至於如何發展一個屬於法國的特色的一個戲劇型式,可能是當時的貴族特別需要考量的一種情形。

這裡所說的特殊的考量有包括哪些呢?這些特殊的歌劇發展須要適應哪些?

一、國家的成見:戲劇應該是怎麼樣? 戲劇的內容應該是怎麼樣?所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這些國家成見,乃至於法文本身的特殊性,都要考慮進去。事實上歌劇在法國在開始的時候,總遇到相當大的阻力。一般人覺得歌劇是不可行的,音樂家也有相當程度的認為音樂和文字混雜在一起會讓彼此都受到傷害。這種成見也間接的影響到法國歌劇相對比較晚發展出他們的歌劇最主要的原因,相對十七世紀初期義大利所發展的要晚到十七世紀大約70年代我們才真正看到法文歌劇實在是的確是非常遲的。

二、宮廷傳統:法國本身的宮廷舞蹈,宮廷芭蕾的傳統。對於音樂的發展以及在舞台上要表演的內容,他們需要大量的舞蹈,甚至國王要參與這些舞蹈。路易十四用舞蹈來表現出來他個人的魅力及統治。他蓋了個極為豪華盛大的宮廷-凡爾賽宮,為了製造中央集權他把全國各地的貴族,全部請到凡爾賽宮來長住。並提供各種不同的宮廷娛樂,跳芭蕾,國王也親自加入。

在宣傳國王的魅力如天神般的力量,路易十四不忘設大型的賭場,自己做莊,讓這些貴族盡量的欠國家一大堆的錢。這談不上什麼判變,這是他極為清楚精明計算的地方。

三、皇家特權: 歌劇的內容要符合國王的需要,要滿足國王宣傳的特質。當時的法國擁有全歐洲最大的貴族群,整個凡爾賽宮要蓋得這麼大是要滿足當時的貴族,因為人數實在眾多,隨時要有數千人住在凡爾賽宮。它的房間數在當時的歐洲是首屈一指的。在法國比其他地方更勝的是音樂是權力的一個象徵,音樂是權力的展現。所以歌劇在法國發展,第一個要務國家與王權至上的宣傳。第二才是貴族與中產階級的娛樂。這裡所指的中產階級不是以收入來區分,而是以貴族、無產階級一般平民之間,由於當時開始有新的資本主義逐漸形成,這個世界開始有了商人,而他們極為有錢但是他們不是貴族,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他們也很極需的攀附到更上的階層。所以這個階層叫中產階級。不過他們絕對有足夠的經濟力量,讓他們過著貴族般的生活。缺少的只是出生在不同的家族罷了。

  法國十七世紀後半期到十八世紀初期的君主-路易十四,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無論是年齡以及在位時間,都是無所披敵的、所向無敵的路易十四。他的這樣的一個治理,幾乎是革命性般的治理。使得法國從過去國內常常有貴族間的鬥爭、甚至內戰。到了一個新的完全中央集權的,乃至於國際間的一個強權情形。這樣的政治上的成就與文化上的成就,是完全共生共榮的。使得整個法國在當時是新的國家認同,當時的「法國精神」在國際上是最夯的最熱門的特質。這樣的一個新的自我認定,認為法國是超越一切之上的觀念。法國人認為法國有最偉大的國王、有最偉大的軍隊、有最偉大的人民以及有最偉大的文化。這樣一個自我膨脹的心態可以反映出來,是當時十七世紀直到後半期整個法國人的心態,這也反應出來在他的歌劇發展上。路易十四無論是在位時間與其整個心態,往往跟中國的清朝的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很類似的現象。康熙在位也有60年也是一個小皇帝登基,然後成為功業彪炳的皇帝。而他們彼此的時間:路易十四-1638~1715,康熙-1654~1722在時間上也非常類型,也可以算是在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王權。

這麼一位一切都要最好最大的君主,在宮廷之中他對藝術的贊助是從來不手軟。蓋了個宏偉的凡爾賽宮 在他的宮殿中有全歐洲最大最好的樂團。而負責他宮廷的音樂是由義大利出生後歸化為法國人的Jean baptiste LullyLully比路易十四大六歲,在路易十四小的時候透過Lully寫的芭蕾,讓路易十四跳宮廷舞,更大大搏取路易十四的歡心。從此他們的關係就是凡是皇家的音樂必定是來自於Lully,在Lully權勢到登峰造極的時候,Lully可以說音樂就是他。Lully雖然出生於義大利,很小的時候,以舞者身份到達法國貴族乃至於法國的宮廷。他以舞者常用的樂器超小型的小提琴進入法國的宮廷,這些舞者為了宮廷的舞蹈常要一邊拉著小提琴一邊跳舞來完成他們的任務。

Lully深知到路易十四箇中煽媚,瞭解這位國王對音樂的需求及彰顯他個人的魅力,以如何彰顯出來王權至上的功能,從1653年進入法國宮廷他以國王的舞蹈芭蕾   來寫作,乃至於之後路易十四年齡漸長及跳舞能力漸漸退縮以後, Lully 轉而進入歌劇的世界到了1670年代開始寫作歌劇,他平均以十五個月的速度寫作一部歌劇,一直到他過世之前掌控所有法國歌劇的出口。而Lully的影響甚至延續到十八世紀中期,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的狀況。今天對於Lully的瞭解由於從十九世紀以後法國歌劇漸漸式微,乃至於到二十一世紀對於十七世紀的音樂是漠視的情形,事實上過去對Lully的瞭解是相對起來和他在世的聲名是不相稱的情形,當這種現象隨著這幾十年來所謂的十七世紀音樂越來越復興的狀況,我們今天對Lully有比較清楚的瞭解,那麼最好的一個欣賞方式我認為用一部電影「國王在跳舞」這部電影是根據Lully的自傳所寫,描述Lully在路易十四的宮廷裡如何向他學習在權勢與藝術上一步一步的攀登至上,乃至於在藝術上達到登峰造極的狀態,關於Lully在事業起步時已一部「Ballet de la Nuit」博得了幼小的路易十四的歡欣,在這部電影裡用的是Lully的音樂,敘述當時的攝政Mazarin主教及母后看著當時少年君主的路易十四如何勵精圖治、雄心壯志。

  1664Lully受到當時宮廷最受歡迎的十七世紀最重要的喜劇、鬧劇作家Moliere的引荐及影響,開始為Moliere的喜劇寫作音樂,形成了所謂的「Comeque Ballet」等於是從鬧劇之中加入音樂舞蹈的形式,受到當時宮廷的歡迎,至此以後有五、六年的時間Lully以寫作這樣的音樂形式做為作品的主要出口。而這些都是Ballet,都是舞蹈音樂或是稀有的音樂,仍然不是歌劇。以下由「Le Roi danse」的其中一小段是和Moliere的合作,當然這樣的一種音樂充其量是一個討人歡喜的作品,距離偉大、好大喜功似乎遠了一點,我們從影片中抽出一些段落來表現Lully在所謂「Comeque Ballet」鬧劇芭蕾劇中音樂的表現。

  當到1670年時路易十四隨著年齡漸長,跳舞的能力沒能隨心所欲的展現,於是乎不跳舞了,而Lully為國王的王權能再度展現,以及表現自己的音樂才能,轉而發展法國的歌劇,Lully1670年看到法王路易十四逐漸的不能用跳舞的方式來展現他的統治能力,而轉向為歌劇的發展,Lully善用國王對他特殊的信任,立刻職掌當時成立一年的法國國家音樂院,實際職掌歌劇的演出,重要的是任何人所有的寫作歌曲及上演歌劇都由他掌況,而他的樂團是當時全歐洲最大的管弦樂團,單單小提琴就有二十四把,也就是俗稱的「國王的二十四把小提琴」,強調可以一起開始、一起結束,以現在來講其實不算什麼,但當時一切都屬於比較膨風的法國人眼裡這就代表很特殊的能力了。

  當然這樣的一切要求輝宏盛大的精神從歌劇裡一開始就有所不同,由Lully發展出的「French Overture」也就是所謂的法式歌劇序曲,而這樣的序曲在當時宮廷的Ballet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那種跟行進舞蹈比較膨趴有關聯的所謂有複點的如;鏘鏘鏘鏘鏘鏘鏘  鏘鏘鏘鏘 鏘鏘鏘鏘 ,這樣的節奏在序曲中特別顯現出來,當然這樣的序曲比較pasore 比較悲創、比較強烈、比較雄偉、比較英雄氣慨盛大的精神,一切一切指向當時十七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精神,也是成為以後任何類似當我們要從音樂表達宏偉浩翰的感覺時最重要的描模對象,這樣的音樂表達特別彰顯在「French Overture」序曲中,而這樣的風格也成為法國歌劇對整個音樂史非常重大的貢獻。從十七世紀開始到十八世紀甚至到十九世紀都可以看到「French Overture」的展現方式,當一個作曲家要找到比較強烈、英雄式的表達時後他要歸向那一個國度,要達到法國的風格,而這樣的法國風格源自於Lully所奠定出來的音樂風格。當然和所謂的義大利式的歌劇序曲有所差別,那種快慢快的型式及規模上要求所有人安靜等待歌劇上演的心情,甚至可以套用不同的歌劇用同樣的序曲的一種情形,和法式的那種歌劇的序曲來講它永遠是展現出最壯觀的場面,通常是用來迎接國王的蒞臨,一開始都使用莊嚴慢板的型式表現,這樣的曲子基本上是為兩段式,第一段是歡迎國王的蒞臨那種帶有威風凌瀝行徑的特質,但是後一段它又是一種快板的三拍子,通常這時國王已經就座,所以速度會快一點,那麼為了要特別展現他豐富的姿體,用比較複合模仿的方式來進奏,第二段結束時會帶回到前面慢板味道的曲式,以最盛大的方式來結束,和前面義大利式歌劇那種快慢快型式甚至剛好反其到慢….….最後回到一點慢的一種特質,可以看到內容上有這麼大的差別。接下來聽一曲Lully首次最受歡迎最成的歌劇「Alceste」的序曲,來作為瞭解Lully在歌劇開始時所使用的序曲,而這序曲接下來通常接上序幕,特別尊崇贊助者路易十四多麼偉大的情形,然後才開始延用法國式的悲劇所形成的歌劇,接下來我們來聽「Alceste」歌劇的序曲。在序曲中由複點的節奏以小的音符接上長的音符,基本上為兩段型式,第一段結束後又再反覆,第二段快板通常為三拍子,注意它多聲部的模仿有富足的感覺,當要結束時又回到前面慢板的味道,然後又反覆第二段三拍子後又為漸漸慢來結束。

這首曲子「Alceste」為Lully1774年所寫的歌劇也可叫「tragedie en musique-音樂的悲劇,Lully幾乎所有的歌劇劇本都是根據Quinault所寫,而Quinault是根據希臘的神化故事裡所寫,經由希臘的悲劇作劇家Euripides 所寫悲劇「Alcestis」流傳至今,著作描述公主Alcestis於適婚時其父皇開出一個條件招親,任務是任何人能夠先制服一隻獅子和一頭公豬就會把公主嫁給他,有一位叫Admetus年青人經Apollo(阿波羅神)幫助之下完成使命,成功的娶到Alcestis而後當上國王,但之後卻忘了對他們的神Artemis的承諾犧牲而引來殺生之禍,那Apollo再次的幫助他,把命運之神灌醉後協議假如有人能代替Artemis來死也可以,得到這個緩衝之後趕快去尋找願意為他而死的人,結果尋遍到處連自己年邁父親也都不願意為他而死,苦尋至此最後由這位年青貌美的王后Alcestis挺身而出願意為國王而犧牲的故事。從這樣的故事可以看到由皇家宣傳功能的神話故事,尤其故事內容往往是由路易十四自己親自選擇的,乃至於從神話來回應在貴族、國王自己身上,第一強調於無可違抗的宇宙秩序,第二再強調至上的神權乃至於君權是來自神的授予,而故事的內容往往強調犧牲奉獻、自我犧牲的美德,這些我們都可從「Alceste」歌劇中看到這些特點,在裡面我們再度看到男性是真正的男性,不是由castrato(閹人)來演唱,以展現出國王自己他的男性特色,當然在法式歌劇不再強調獨唱如巨星般的表達,而有更崇尚的目的在表現至上的神權以及君權自我犧牲的美德傳誦,我們從序曲前段盛大的表現,而在中段吟唱部分須要去適應法文的特殊情形,其音節比較單純沒有所謂的長音短音的差別,可知這樣的利用,所以法式的曲調應該更旋律化,常以合聲來推演在節奏上較沒有如義大利文那麼婉轉式的改變,另外在強調不獨唱時更須要壯觀的場景與盛大的合唱場面在此多可以看到,當然更重要是任何一個歌劇要在法國能夠成功,一定要有眾多壯觀的舞蹈場景,最好配合當時流行宮廷舞蹈編作組曲,這樣的演出源自於之前的宮廷舞蹈,雖然此時路易十四已經不跳舞了,但之前留下的宮廷Ballet、宮廷舞蹈又成為大型歌劇舞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