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皮膚與健康第33講 第34講
by 邱靜汝 2013-12-31 13:22:39, 回應(0), 人氣(1641)
第33講
皮膚防曬
●何謂紫外線
屬於電磁輻射。波長較紫光短,但較X光長,約在10~400nm。因落在人類肉眼可見的紫光外,故稱紫外線。
●紫外線分類(依據波長)
紫外線A(320~400nm) - 造成皮膚老化主要原因。
紫外線B(280~320nm) - 造成皮膚曬傷主要原因。
                                  地表紫外線B對曬傷的貢獻度是紫外線A的5~10倍。
紫外線C(<280nm) - 用於殺菌。
●紫外線來源
自然界中主要來自陽光。陽光中有紫外線A、B、C。
人造燈管 - 螢光燈管如日光燈、鎢絲燈、鹵素燈。
                  傳統陰極映像管螢幕會放出低量紫外線,但平板螢幕則不會。
焊接。
●紫外線在地表分布
紫外線C一般會被臭氧層阻隔,不會到地表。
紫外線A波長較長,穿透皮膚較深。
紫外線B波長較短,易受雲層阻隔。
地表紫外線B含量會隨天氣有大變化,但紫外線A相對穩定,占九成以上。
隨著海拔高度增加,大氣會變得較為稀薄,對紫外線的吸收也會隨之減少。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紫外線強度會增加百分之十二。
另外,人體吸收到的紫外線亦和地表的反照率有關。如果身處海灘,要注意兩點。第一:沙會反射部分紫外線;第二:就算在水下半米,紫外線強度仍然是水面強度的百分之四十。
●紫外線對細胞的影響
紫外線B直接對DNA造成結構上改變。紫外線A則是透過產生自由基對DNA構造或細胞胞器進行破壞。
嚴重的DNA傷害會造成細胞死亡。
較輕微的DNA傷害,若細胞本身修復能力不足,有機會會使細胞癌化。
●紫外線指數
氣象預報中發布的紫外線指數是指那一天中當太陽處於天空中最高點時實際紫外線輻射的強度,通常這發生在太陽正午的前後四個小時中。此預測是由一個計算機模型,考量海拔和惡劣天氣及雲層的影響,及皮膚對不同紫外線波長的敏感性所算出的。
指數介於0~15。夜間紫外線指數為0,在熱帶高園區晴天無雲的紫外線指數為15。
●紫外線指數(台灣)
0~2:微量級。3~5:低量級。
6~7:中量級。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盡量待在陰涼處。
8~10:過量級。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陰涼處+長袖衣物+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最好不外出。
11+:危險級。同過量級。
●紫外線指數(中國)
0~2:第一級,天氣為下雨,輻射最弱。
3~4:第二級,天氣為陰天,輻射弱。
5~6:第三級,天氣為多雲,輻射中等。
7~9:第四級,天氣為晴天,輻射強。
10+:第五級,天氣為特別晴朗,輻射很強。
●紫外線對皮膚的影響
急性反應 - 曬紅乃是皮膚產生發炎反應,嚴重者會造成曬傷。曬黑在初期,原先存在表 皮細胞之黑色素,經氧化變深,黑色素小體重新分布。表皮,特別是角質層在曬後會變厚。免疫力會降低。
慢性反應 - 光老化、癌前期病變、皮膚癌。    
●紫外線的防護
長袖衣物、帽子、口罩、太陽眼鏡。樹下、騎樓。
防曬乳、防曬隔離霜 - 隔離霜常會因使用量不足,無法達到預期的防曬效果。           
●防曬係數
紫外線B(活體測試) -
   SPF(Sun Proterction Factor)。防曬傷(紅)係數。
   指延長曬傷的時間倍數,如原本皮膚曬20分鐘即會曬傷,使用SPF5的防曬品要曬20*5(=100)分鐘才會曬傷。
   曬黑提供的SPF約為2。     
●防曬係數越高越好?
SPF25阻擋96%的紫外線B,SPF50阻擋98%的紫外線B。
台灣SPF目前規定只能標到50(50+) ,美國、歐盟、日本亦同。超過為違法產品或舊品。
大陸SPF只能標到30(30+)。
●防曬係數
紫外線A(活體測試) -
   尚未有國際通用標準。PFA( Proterction   Factor  of UVA)。
   PA+(+++)(日規,延緩曬黑時間2~4倍)、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照射後二小時)(歐規、美規)
紫外線A(體外測試) -
   臨界波長值(370nm,過濾90%)(歐規)。
   PPD測量方式是以30J/cm2UVA照射皮膚後二小時後觀察。
   PPD/SPF比值大於1/3且臨界波長大於370nm可標示UVA(歐規)。
   PPD/SPF比值大於1/3(即PPD值大)且臨界波長大於370nm(體外測試)可標示UVA(歐規)。
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Japan cosmetic industry association)從2013年起,將PA提高到++++。
防護等級                           PPD
PA+                                   2~4
PA++                                 4~8
PA+++                               8~16
PA++++                             16以上
紫外線A -
    免疫保護係數(immune protection factor)。觀察皮膚延遲性過敏反應被抑制的情形,但測量方式更複雜,且未統一。

 


第34講
●防曬產品依其特性可分為
物理性防曬 -
    會在皮膚上形成一層保護層,不需經皮膚吸收。
    二氧化鈦針對長波長紫外線A防護不足、氧化鋅則涵蓋紫外線A及B。
化學性防曬 - 如水楊酸鹽類、肉桂。
    吸收紫外線,然後以熱的形式把紫外線消耗掉。
    作用時先須經皮吸收,故要於出門前半小時擦拭。較容易致粉刺。
大部分防曬品如未特別標明,均混合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成分。
防曬乳屬於含藥化妝品,防曬成分及濃度為衛生署管制,最終成品要送檢。
●二苯酮疑慮
吸光後不穩定,會釋放自由基,可能會致癌。
為環境荷爾蒙,會出現在97%使用者尿液檢體中。
歐盟規定含量高於0.5%必須標示。
●全效的防曬產品
須同時能隔絕紫外線A及B,臨界波長大於370nm可標示為全效(broad spectrm)。從2013年起UVA防護係數與SPF相同者才可標示為全效(美規)。全效SPF>15才可標示可防皮膚癌及皮膚老化。
絕大部分臨界波長大於370nm的防曬乳至少含有氧化鋅、帕索(parsol 1789或稱avobenzone)及Mexoryl SX三者其中之一,但含有這些成分的防曬乳,不一定是全效的防曬乳。
●防曬品的防水性
只能用water resistant,不能用water proof。
美規 - 
   現今改為標示40分鐘或是80分鐘。
●正確使用防曬品
出門前十五分鐘使用(美規),主要針對化學性防曬。
一般狀況下二小時補充一次(因防曬品的光不穩定性)。流汗或下水後要補。
敏感性皮膚。建議使用純物理性防曬乳。
小於六個月的嬰兒,為避免防曬品經皮吸收量過多,不建議使用防曬乳。若一定要使用,則以純物理性防曬乳為宜。
用量要足夠 -
    2mg/cm2,小臉大小約15*15(=225)cm2,即每次用量約0.5g,若一條防曬乳重50g,大概只能用100次。
防曬乳使用量不足時,防曬效果會大大降低。以一個防曬係數35的產品為例,用量若只達建議量一半(1mg/cm2),其防曬係數不是對半切(17),而是不到10。
一般人防曬品使用量為建議量的一半甚至1/4。
●奈米化防曬乳
根據防曬目的,防曬乳只須停留在表皮,沒有必要使用奈米化防曬乳。
使用含氧化鋅、二氧化鈦的防曬乳會容易有皮膚泛白的情形。通常氧化鋅顆粒越小,越不容易泛白,因此有了顆粒微小化的配方,顆粒大小約幾百奈米。
防曬乳進一步奈米化,多標示為microfine(幾十奈米)。
奈米化後二氧化鈦、氧化鋅,反而會吸收紫外線,產生自由基,有致癌風險。
奈米化後的防曬乳絕大部分仍停留在角質層,景少量氧化鋅會有經皮吸收,全身性吸收量很少。
●防曬有必要嗎?
紫外線B與維生素D合成 -
    表皮內含維生素D3的前驅物,經紫外線照射後,可轉換成維生素D3。
    在英國有文獻報告,有病患因使用防曬品,且本身維生素D攝取量不足夠,而出現佝僂。
    某些遺傳性容易產生皮膚癌的病患,每日嚴格使用防曬品,的確會減少維生素D合成,但血中維生素D濃度仍在正常範圍內。
    環境紫外線指數大於3,每周二次,一次曬手及臉頰十至十五分鐘,即可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隨年紀增加,皮膚合成維生素D合成的能力會下降。不要單單靠曬太陽,因為此來源產生的維生素D量會變得不穩定。
防曬可以防皮膚癌嗎? -
    鱗狀細胞癌:有一些證據。
    基底細胞癌:無直接證據。
    黑色素細胞癌:證據分歧。
    黑痣:防曬會減少新痣產生。
維生素D有防癌效果(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
●本講次學習重點
針對紫外線B的防曬係數為SPF,紫外線A的防曬係數有PA、PPD。
奈米化防曬乳沒有特別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