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High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盛期
by 林順英 2011-03-25 21:55:08, 回應(0), 人氣(2574)

西洋音樂史 第10,11講  文藝復興盛期
      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初期西洋音樂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個高峰時期。

      這時期Franco-Flemish (Flamders, Low Countries) 這些地區的音樂家仍然延續14,15世紀的作曲技巧,並影響著整個歐洲的音樂發展。

 

      15世紀初就出現了一種國際性音樂語言的融合,它包含了:
*French法國──主要關注結構與節奏的特質, 好比23hemiola就是法國人的偏好。    在結構上如何尋找大型音樂內在的一致性及得到機制,這是法國音樂的特質,早在14世紀的作曲家便如此考慮了。

*Italian意大利──強調抒情的旋律

*English英國──偏好和諧的音響,特別是3度與6度。

直到19世紀,這些作曲元素對於歐洲音樂都佔有主導的地位,也從15世紀後半期到19世紀都可以找到這些元素帶給歐洲文明重要的新的力量,有名的音樂理論家Tinctoris與音樂評論家Martin Le Franc都肯定此混合所帶來的新穎性。

 

政治的變化與鞏固15世紀後到16世紀初在歐洲有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變化及重整,1453年後法國基本上脫離英法百年戰爭重新回到統一的政權,在法國算是戰爭的勝利者,驅逐了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把它境內最大的貴族Burgundy大公收歸法王統治,成為中央集權強大的勢力。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搖籃,在當時並不是政權的實體,而是分散各個獨立的城市幫。這種現象在國際勢力漸強之下自然成為各國角力的戰場,因此在15世紀末它就被法國所擁有。即便如此它財力雄厚的貴族們仍大量聘任有名的音樂家、藝術家,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帶來藝術的高峰。

 

這時期有兩位重要的作曲家:OckeghemBusnoys

Ockeghem出生比利時,在1450年後服侍法王。他與前輩Du FayBinchois應該都相互認識,但他沒有像Du Fay那樣國際旅行,大多待在法國宮廷。其作品集中在MotetsMasseschansons。並發展出自己特殊的風格,把過去和現在的音樂技巧合成,再加上自己風格的元素,所作的彌撒曲是最為世人所週知的。

Busnoys服侍Hapsburg王朝,以chansons(世俗的法文歌曲)著稱;大致上也維持三聲部織體,以高音為主的風格。

這兩位作曲家作品的新特徵:

Longer melodies 喜歡使用更長的旋律

More imitation更多的模仿。聲部與聲部之間對同樣主題重覆使用,讓前後有模仿的感覺。(15世紀後半這樣的模仿機制在作曲中充份被使用)

。每個聲部越來越均等,維持類似旋律的特質及節奏的走向。

。越來越使用duple meter 雙拍子 (在西洋音樂中拍子的劃分,有很長一段時間認為三拍子是完美的;二拍分法是不完美的)。

 

這時期聖樂仍是作曲家們主要的工作,而寫作聖樂最重要的機制便是寫作彌撒。從15世紀起我們逐漸看到作曲家使用通用彌撒的五個樂章,嚐試的把它coherent (前後協調一致的機制) 非常費心及非常重視這樣的音樂寫作技巧。

在此之前14世紀是以經文歌為主,到了15世紀大型的彌撒也利用作曲的機制把它結合。經文歌時間長度頂多5,6分鐘,彌撒卻有五個樂章,每一樂章可長達10分鐘,加起來便有50分鐘的規模。這樣的追求更崇高了,對作品也更多關注,毫無疑問彌撒曲是作曲家挑戰自己能力及價值的作品。

相對於經文歌它的規模只是單純的樂曲;而世俗樂曲更一直只是靈感風格的來源,在規模及比重、心境上是較輕鬆,層次上也是較低的。

 

15世紀後半我們看到,從過去三聲部織體逐漸變成四聲部為主流的音樂織體。Tenor聲部是已有的,在Tenor聲部上面作一個高音聲部Superius(唱歌的聲部),在兩者之間再作對應聲部Contratenor (這個聲部有時不用寫出來,用即興演唱方式)。而Tenor往往取自已有的旋律,這旋律的走向有時並不符合音響上更豐富的效果,於是解決的方法是在Tenor聲部下再作Bassus,以彌補它支撐方面的不足。這些命名在合唱時的名稱是:

Superius──女高音

Contratenor──女中音

Tenor  ──男高音(三聲部時它是最低音的支撐) 

Bassus ──男低音

 

寫作Masses的機制

OckeghemBinchois的時代仍沿用cantus-firmus,但在使用上有新的方法,在Ockeghem改寫Binchois的作品De plus en plus中節奏改變了,而且還增加了裝飾音,是很自由的改寫cantus-firmus的方式,在每樂章的Tenor聲部都引用了一個cantus-firmus,藉著這種內在機制來統合彌撒的各樂章,當然它還是有象徵性的意義存在,對Binchois的紀念及崇敬或對他的贊助者的紀念與崇敬,這種隱喻、象徵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作曲家極盡心思的加入更多的巧思在裡面。

 

Missa prolationum

Prolationum-分拍子,一個大音符會等於幾個小的音符?在當時的狀況只有一個大音符等於它次一音符的二個或三個音符,也就是二分法或三分法。Prolationum這裡我們不妨稱它為拍號彌撒,顧名思義它是不同的聲部有不同的拍號,而其實同樣的音符用了不同的拍號造成不同的速度,某種程度上像卡農,大家唱同樣的旋律,但有先後結束的時間,這被稱為是技巧上的絕活。
        Missa prolationum-Kyrie   
 
Canon

Canon在拉丁文是規則的意思

一個聲部與聲部之間用同樣的旋律,套上一些規則,而這規則可以是延遲,二、三、四聲部每隔一小節輪流唱出來;也可以用轉位,本來是上行,讓它變成下行或逆行;以一條旋律衍生出兩個以上的聲部,製造出對位的樂趣。

Ockeghem所寫的Missa prolationum是利用Mensuration拍號來當作規則,寫作出一個旋律,給了兩個不同的拍號,於是唱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速度。此外一首曲子也不見得只有一個規則,若有兩個規則便可製造出四個聲部,這就稱為雙canon,而且它符合對位原則,在聽覺上它是合諧的,好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