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第45講作業
by 黃麗英 2012-01-02 22:17:30, 回應(0), 人氣(1844)

後期西洋音樂史45講報告 97210036 黃麗英

Franz Schubert (舒伯特1797-1828)

 

Schubert是受到Beethoven的啟發和鼓舞的唯一的早期浪漫主義者,他和Beethoven最接近,而同時他又是一個僅次於Beethoven的最偉大的富於個性的人物。他和那處於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匯合的特殊時期的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Beethoven站在一起; Beethoven,有時被人稱為浪漫主義的古典主義者,有時又被人稱為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者; Schubert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Beethoven的這種兩重性。

舒伯特對當時音樂的許多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與貝多芬一起被音樂界稱為德語國家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他不但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並在其基礎上開創了歌曲音樂的先河,從而奠定了他浪漫主義音樂鼻祖的地位,並為後來的作曲家如門德爾松和舒曼,以及再後來的雨果·沃爾夫和斯克里亞賓所發揚光大。在十九世紀他以藝術歌曲的創始人聞名於世,而在二十世紀他在器樂的貢獻也逐漸被人們認可。

 

早年

    Schubert的一生簡短而樸素。1797Franz Peter Schubert生於維也納,最初的音樂教育來自他的父親和他的哥哥Ignaz,還有他所居住的郊區教堂裡的合唱詩班指導。他們對他進行小提琴和鋼琴演奏的基本訓練。Schubert的家庭是個音樂家庭; 家庭對於音樂的愛好可能是Schubert的生活和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他的家裡,每天都演奏室樂,音樂調劑著枯燥乏味的生活。Schubert的作品常常反映出這種為了個人享受的音樂性質: 它們賞心悅耳,給人以音樂諸因素的純粹的美的享受,對於細節的精心雕琢,無不來源於他在家庭四重奏中演奏中音提琴時的心得體會。Schubert和在他以前的Haydn一樣,於1808年被皇家禮拜堂Stephendom錄用為童聲合唱隊員,與此同時,他在教會合唱學校學習。在這個學校裡有一個很好的學生管弦樂隊,Schubert在樂隊裡擔任第一小提琴手,偶爾對於Schubert這樣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的一生有許多誤解。一般書中在他的名子後面往往加上"歌曲之王"的稱呼,這個稱呼本身就是完全錯誤的,而且它還妨礙人們對一位傑出的器樂作曲家作出正確的評價。甚至在選擇他的歌曲作品時,通常也只選了幾首,把它們當做他數百首歌曲中的典型作品。與此相聯係,可以這樣說: 雖然在歌曲創作方面,他的創作道路並沒有顯出穩步前進的發展過程有些他最重要的歌曲是青少年時期的作品,但在器樂與合唱曲的創作方面卻表現出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發展過程從"遊戲音樂"一直發展到大規模的交響樂結構,從民謠一直發展到大型帶管弦樂的彌撒曲。

 

交響曲

    在交響樂方面,他面臨著Beethoven的巨大形象; 早期以Haydn, Mozart的模式寫作, 節奏上喜用一致的8分音符迅捷的速度帶有優雅風格的影子, 管絃樂隊的運用與Haydn全無二至, 且小提琴常負責主題的演奏也與Haydn神似, 前幾首交響曲多有慢板導奏, 還有法式序曲的痕跡, 第三樂章使用minuet小步舞曲但速度上較接近scherzo詼諧曲, 許多旋律帶有民謠風, Schubert風格特質主要在於其抒情性, 從早期開始, 如歌似的主題, 常帶有民謠風, 調性上喜用三度關係, 發展部的和聲用法較為大膽, 可察覺其浪漫派的特徵: 對於形式主題的處理的意向遠遜於和聲調性明暗的興致, 反覆是他另一個特質, 晚期強調木管的使用勝過, Schubert最有名的第八號交響曲 (俗稱末完成交響曲) 常被認為是第一首浪漫交響曲, Beethoven式的風格特點,在《末完成交響曲》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末完成交響曲

    末完成交響曲1822年寫成的, 亦即是與Beethoven的第九交響樂同時寫出來的, 在這部交響樂裡,他既受到Beethoven的威懾,又受到Beethoven的鼓舞,他敢於跟隨這巨人之後,步人令人眩暈的高峰,又復安然返回,帶回一部每個音符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 而這部作品放在Beethoven的交響樂後面,毫無遜色。此後的音樂史上再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這部交響樂僅完成了兩個樂章便被不知名的原因放置一邊, 直到1865才重見天日首演、與作曲時間相隔四十多年, Schubert在世時從未有幸聽其演出, 因而得名。實際上,在這部交響曲之後,Schubert至少又寫了兩部交響樂巨作(其中有一部不幸遺失),他之所以沒有把這部交響曲完成(他開始寫了一段詼諧曲,後來又放棄了)也許是躊躇於如何寫出一與第一樂章相稱的終曲, Beethoven在他的#F大調或C小調(作品111)鋼琴奏鳴曲中滿足於兩個樂章出於同一理由,即情緒已經表達竭盡無遺。我們不得而知, 但絕不能把它看做是一件宏偉而又殘缺不全的作品,應該把它當做一件不受任何形式主義約束的完美無缺的藝術品而珍惜之。

 

    1815年至1848年的這段期間被視為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全盛時期,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這段期間完成他們最後的作品,另外還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蕭邦(1849年去世)。白遼士與華格納則在這時開始他們的創作生涯,年輕的李斯特和費利克斯·孟德爾頌也在這時嶄露頭角。在這段時期之後,隨著蕭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華格納也暫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亞獲得贊助人為止,而白遼士仍在堅持以激進的音樂路線對抗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風格。音樂裡的浪漫主義思想至此可以說已經結束了其首要的影響階段,而進入了更為廣泛的浪漫音樂時期了。

 

    浪漫主義音樂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紀音樂裡便已出現,狂飆突進運動中展現出的強烈精神和情緒成為了哥德小說的先驅,而法國大革命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帶有血腥而激情風格的歌劇,浪漫主義音樂便是在這時期開始顯現出其獨特的風格。洛倫佐·達·彭特替莫札特撰寫的歌劇劇本,搭配上莫札特譜出的獨特音樂,呈現出了一股帶有個人和自由特質的新音樂風格。浪漫音樂的世代將貝多芬視為是他們理想中的偉大作曲家—他撕碎並重譜了英雄交響曲,以抗議拿破崙皇帝的權威。在貝多芬的費德里奧中,他豎立了「救人質歌劇」這樣的典型歌劇劇本,這也是法國大革命時期一種音樂文化的表現,以讚揚那些在維也納會議年間期盼自由的所有激進文化人士。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在當時的音樂文化中,浪漫音樂走上了開放的大眾路線,主要依靠敏感的中產階級觀眾支持,而非宮廷內部的人士贊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劇世代,大量音樂家以獨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和李斯特。

 

    貝多芬對於音調變化的大量使用也激發出了許多新的音樂形式和結構,讓它們成為音樂裡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尤其是後來的鋼琴音樂和弦樂四重奏,都證明了音樂世界裡還有一大片尚未被開發的領域。身兼作家、樂評家、和作曲家的E·T·A·霍夫曼還曾主張樂器音樂可以比歌唱音樂還具有表達潛力,這個概念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樂家也是文人,他鼓勵應該以音樂「有系統的」述說一個故事,許多大眾開始對此產生興趣,雖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費利克斯·孟德爾頌)的批評。19世紀早期樂器科技的各種新發展—如鋼琴的鐵架、弦樂器的纏弦,都使樂器得以發出更高更廣的音帶、和更多的音色。

 

    交響曲(Symphony)Symphony這個字在古典音樂的發展歷史上,在不同的時期曾有著不同的意義。在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曲」這個名稱被用來當做器樂曲的代名詞,這時的交響曲並不具有特定的形式,僅僅是表示這首曲子不是聲樂曲而已。此一觀念延伸到巴洛克時期,巴哈曾將他所寫類似組曲形式的管弦樂曲,題名為「交響曲」;而在韓德爾著名的神劇「彌賽亞」中,有一首用器樂演奏的短曲,命名為「田園交響曲」。由此可知,即使到了巴洛克後期為止,交響曲也仍然未具有特定的樣式。不過也就在此同時,開始有作曲家試著將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連續演奏的義大利歌劇序曲,改變成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樂章分開演奏的音樂,並將這種音樂稱之為「交響曲」,這也就形成了早期的三樂章交響曲。

  到了西元一七四○年左右,有一位維也納作曲家在他所寫的三樂章交響曲中,又插入了一個小步舞曲作為第三樂章,如此就形成了今天一般人所熟悉的四樂章交響曲形態。海頓和莫札特這兩位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在他們創作生涯的早期曾經寫過一些三樂章的交響曲(海頓的一○四首交響曲中有十五首採用三樂章形式,莫札特四十一首交響曲中則有十八首是用三樂章形式),但後來他們就都創作四樂章的交響曲,而這種交響曲在海頓及莫札特的努力耕耘下,終於確立為一種特定的樂曲形式,同時也在音樂天地中佔了重要的地位。 

    古典時期典型的四樂章交響曲,它的四個樂章在體裁上大致是這樣的:第一樂章是用奏鳴曲式寫成的快板;第二樂章通常是以歌謠曲式、輪旋曲式、變奏曲式或奏鳴曲式寫成的慢板;第三樂章通常是小步舞曲樂章;第四樂章則大多是用輪旋曲式或奏鳴曲式寫成的快板。「古典形態」的交響曲到了貝多芬手裡,又開始產生一些變化,例如貝多芬除了將交響曲的管弦樂規摸加以擴大外,他也將第三樂章由小步舞曲改成詼諧曲,這使得交響曲在整體結構上顯得更加緊密,貝多芬甚至在他的第九號交響曲中加入了人聲,這一點在當時是一項相當具有創意的嘗試

    貝多芬在交響曲方面的改革,對後世作曲家觀念有非常大的啟示作用,所以在貝多芬之後,交響曲無論是在規模、結構或內容上均呈現出更多樣的面貌。例如樂章的數目不再只限於四樂章,多達五、六樂章或少至一、二樂章的交響曲都有人創作,另外樂曲的長度與配器也日益的變長且複雜,終至於在浪漫後期出現如馬勒或布魯克納所寫的那一種有如「長篇巨牘」般的交響曲。

    舒伯特的交響曲作品,最受歡迎的除了第八號「未完成」之外,就屬這首第九號交響曲「偉大」。這首在完成之後被塵封多年的晚期作品,規模宏大,曲調優美,舒伯特並且有意透過這首交響曲向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致敬。

  而舒伯特在去世那年所完成的降E大調第六號彌撒曲,則是他結合藝術歌曲長才及管弦樂天賦所完成的宗教音樂,旋律動聽,雖然難掩某些管弦樂法上的小瑕疵,但是樂曲散發的虔誠與純淨,依然能讓聽者動容。

  貝姆堪稱是舒伯特專家,他溫文儒雅的詮釋風格,非常恰如其分的調和舒伯特管弦配器中較為質樸的特性。影片攝製於一九七年代的維也納金廳與宮廷音樂廳,演出陣容堅強,國內樂迷熟知的男高音許萊亞與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在彌撒曲中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現。


  古典音樂這以由音樂欣賞者對音樂各要素的注重的比例得知。音樂要素分為三方面:旋律要素,節奏要素和和聲要素,其中節奏要素又可細分為節拍和樂句,注重音樂中動機的發展,變化和組織。一段樂句或音樂素材無數的變化讓他們有如看萬花筒般地興奮。缺乏發展性的流行音樂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因為流行音樂的結構太過鬆散而簡單。他們喜歡結構緊密而複雜的音樂,如貝多芬。 

   最受古典音樂欣賞者敬重的作曲家,絕大多數是當代最大膽前衛的作曲家,如莫札特,貝多芬,蕭邦,華格納和德彪西等人。即使是一般公認的保守派如巴哈,他所使用的和聲在當代也是極為大膽的。相對的,缺乏新意的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流傳下來。

    1842年紐約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成立。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樂團主要是為歌劇院演奏,而不是自己舉行音樂會。19世紀初隨着交響樂和其他古典音樂形式的出現這個情況改變了。這些樂隊的成員可以長期合作,不斷改善他們的演出。

   專業樂團的組成給樂團帶來了新的效果;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強化了,同時樂器製造也被不斷改善和統一化。赫克托·柏遼茲在這個基礎上寫了第一部系統分析樂器及其在音樂中的作用的專著管弦樂團(英語:orchestra)是大型的音樂表演團體,一般用來演奏古典音樂。一個管弦樂團大多有70位以上的演奏家組成,有些甚至有上百位演奏家。形式比較小的管弦樂團也被稱為室內樂團(chamber orchestra),室內樂團的成員數一般少於30人,在兩者中間還有所謂小交響樂團(Sinfonietta orchestra),主要演奏接近較大於真正室樂和「典型」近代交響樂曲中間的管弦樂作品,如歷史上古典樂派或巴洛克樂派交響曲或大協奏曲,本意編曲是使用三五十人的中型樂團演出。有些大型的管弦樂團也被稱為交響樂團(symphony orchestra)或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c orchestra),兩個稱呼之間沒有區別,但有時一個城市中有兩個樂團時可以此來區分它們。管弦樂團在演奏時並不一定所有的音樂家都要參加,一般根據演奏作品的需要,參加演奏的音樂家數目也不同。大多數管弦樂團並不具有全部樂器的演奏家,例如,很多樂團沒有豎琴家,因此假如要演奏的作品中有他們不具有的樂器時,他們一般與獨立音樂家合作。

    樂器各群組之間和之內,皆有一定之公認等級關係。一般而言,每個樂器組有一個首席演奏家(或獨奏家),他在組內有獨奏和領導組內其他音樂家的任務。小提琴分兩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因此小提琴有兩個首席演奏家。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演奏家也被稱為樂團首席,他不但是弓弦樂器的首席,而且是整個樂隊的首席,地位只在指揮之下。長號的首席演奏家是低音的首席演奏家,而小號的首席演奏家則是整個銅管樂器的首席演奏家。雙簧管(有時是長笛)的首席演奏家是整個木管樂器的首席演奏家。法國號技術上屬銅管樂器,但往往同時有銅管和木管樂器的作用。大多數樂器組還有一個副首席。假如首席缺席的話則由他們代理首席。

   
現代管弦樂團演奏時一般需要一個指揮家指揮,過去的樂團沒有指揮家,由首席或大鍵琴家擔任起指揮家的作用。今天,尤其一些小的室內樂團或專門演奏巴洛克音樂的樂團也不用指揮家。管弦樂團一般演奏古典音樂或歌劇,有時也會演奏流行音樂。現代有些樂團也會為電影配樂或音樂專輯擔任的演奏。
   

白遼士(Hector Berlioz)1803-1869
幻想曲交響曲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14

白遼士於1830年完成「幻想交響曲」,一首來自於因失戀而特別寫的交響曲(或交響詩)。
白遼士比貝多芬,舒曼,布拉姆斯...等人,用更露骨的手法使音樂表白自己的情感。
且音樂的形式大大的不同其它人作品,讓古典音樂走向另一端的極致。

白遼士自己寫下一段註解:「失意的青年藝術家, 具有病態的、官能的、熱情的想像力, 因為絕望的感情刺激, 吞服鴉片意圖自

盡。然而藥力過弱並不足以致死, 於是陷入昏睡狀態, 夢見種種奇異的景象的官能感情與回憶, 在病態的腦中變成了音樂, 因而

誕生了這首交響曲」。

本曲的另一個副標題「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Episode in an Artist's Life)」。
白遼士自我的人格特質(千萬人吾往矣),碰到愛情的失意,而轉化成瘋狂的音樂。


全曲分為五個樂章:
第一樂章「夢幻—熱情」
第二樂章「舞會」
第三樂章「田園風光」
第四樂章「赴刑場進行曲」
第五樂章「妖巫安息日之夢」

第一樂章: 最緩板—激動的快板而又非常熱情 慢速的前奏,緩板,由一支長笛和一支單簧管開始 夢幻—熱情。

第二樂章: 圓舞曲—不太快的快板 舞會 。

第三樂章: 慢板 田園風光。

第四樂章: 不太快的稍快板 赴刑場進行曲。

第五樂章: 稍緩板—快板—非常快 妖巫安息日之夢。
 

 

   這首曲子在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史中占有相當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藝術價值」還有就是他採用了許多「新」素材。而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idee fixe」。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固定樂思、固定樂想」,以前的主題是在陳述作品的一開始,通常奏鳴曲(Sonata)為兩個主題(或兩組),復格(Fugue)為一個主題,但「idee fixe」是整首曲子的每一樂章中都會不定處地出現這個主題用來改變樂曲的情緒與內容,這個長且富有感情的主題表示著作曲者那因心儀一位女子而受到困擾的心。那說到關於這首曲子的這個部份,當然不免要說說其中的一段「逸事」囉!當他還是巴黎音樂院的學生時,因他本身對文學就非常喜愛,他看過莎士比亞劇團到巴黎的公演,更加令他激動不已。同時,他還對劇中飾演當女主角的Smithson小姐唸唸不忘,而且他自己還非常執意地要「娶她為太太」。他獲得「羅馬大獎」到義大利留學,也結識了孟德爾頌。自羅馬回法國之後,他開始組織樂團,並與李斯特、華格納、蕭邦都成為朋友,但他的音樂在當時還不是很被接受。一直到晚年才在法國得到成功現代管弦樂學之父, 交響詩人

 

    1830 年白遼士以清唱劇 " 沙達納巴之死 " 終於獲得羅馬大獎的首獎。獲得首獎使白遼士得以到羅馬留學,然而這一趟羅馬之旅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白遼士對於羅馬音樂院的刻板生活也覺得厭倦,所以他提早了半年便先行返回法國。

 

    1830 年白遼士完成了他最著名的 ' 幻想交響曲 "。他僅花了三個的月時間便寫出這首傑作,並於同年 12 5 日在巴黎首演,李斯特也是聽眾之一,兩人因此結識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李斯特更將幻想交響曲改編成鋼琴曲,使白遼士的聲譽得以傳至德國。

    法國以外的外國人,像是華格納、李斯特、帕格尼尼等等。另外,他在歐洲各地,像俄國、英國等地發表作品,都引起非常廣大的迴響,造成轟動。

 

   1834 年他完成了附有中提琴助奏的交響曲 " 哈洛德在義大利 ",此曲首演後帕格尼尼親自到舞台向白遼士致意,並宣稱白遼士是惟一一位使貝多芬復生的人,帕格尼尼還送了兩萬法朗給白遼士,使他貧困的生活獲得了一些紆解。而為了報答帕格尼尼的鼓勵與贈金,白遼士於 1839 年寫了戲劇交響曲 " 羅蜜歐與茱麗葉 " 回贈給帕格尼尼。

 

    白遼士對於音樂史的主要貢獻,除了前述關於管弦樂法的改革創新外,他在標題交響曲上的耕耘,促成了日後李斯特創造出「交響詩」,此外白遼士所首創的「固定樂念」,也啟發了華格納對於「主導動機」技巧的運用。另外,白遼士也結合音樂和文學。由於白遼士的父親非常熱愛文學、哲學,連帶的,也影響白遼士對經典文學的熱愛。像「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來自莎士比亞,「浮士德的天譴」來自歌德,而「哈洛德在義大利」則是來自詩人拜倫,至於他最重要的一齣歌劇「特洛伊人」,則是希臘神話「木馬屠城記」的構想,根據文學家魏吉爾的筆下所描述的作品為藍本。一部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和白遼士奔放不羈的音樂創作結合起來,造就一部又一部的經典音樂。1842 年白遼士到德國舉行巡迴演奏會,演奏會相當成功,此行白遼士也結識了華格納及舒曼等人,他們給予白遼士很多協助。1844 年白遼士返國後著手寫了 " 近代樂器編 成法與管弦樂編制原理 " ,對後世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是研究管弦樂法者必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