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2011-04-08) 西洋音樂史(一) 第8講
by 賴美君 2011-04-08 01:35:40, 回應(0), 人氣(1251)

第八講  筆記                 學號:87111317  姓名:賴美

法國作曲家Du Fay在15世紀前半期所寫的經文歌 Nuper  rosarum flores

中文歌名為玫瑰花冠 。是為了紀念1436年文藝復興開端,一個很有名的花之聖母教堂的完成 。

花之聖母教堂興建開始在13世紀末,1290年代經過一百多年斷斷續續的建築,

15世紀對原來的設計做了若干程度的擴增.但是一直沒有完成主堂的圓頂。

歌德時期的教堂是尖頂效果,到了15世紀對於西羅文化中的復古, 尖塔已經不若當時的美學需求,
15世紀初的教堂主導美帝期家族,開始做一個近圖,看誰能夠蓋一個符合當時需求的大圓頂,
最後由義大利有名的建築師Brunelleschi接受這個任務
就設計出以當世來說這是個最大的大圓頂教堂. 設計方式是尖塔再加上外廓圓頂,
以雙層拱肋的設計,才能達到大圓頂這樣的效果
這麼大的花之教堂的完成, 是由當時教皇來獻堂。為了這麼重要事件在獻堂禮時
 Du Fay 寫下Nuper rosarum flores 這首經文歌, 這樣重要情形看來從中世紀以這樣從14世紀以這樣音樂寫下的精華。也可以看得出來 Du Fay 除了是15世紀的作曲家也是新世紀的作曲家, 但是他橋接了過去的時期,那種充滿象徵主義,充滿各種不同比例,數字時代, 仍然充份顯現他對教會所寫下的充滿宗教意義歌曲 。

玫瑰花冠它歌詞意思一共分為四段,每一段下面都有兩個Tenor 聲部支撐聲部,取於做為獻堂禮的段落,做為支撐的聲部 。四段都重複Tenor聲部,Tenor聲部。

這有個很大的象徵意義, 大圓頂有雙肋拱的支撐, 在音樂象徵是代表有兩個低音的Tenor聲部 。

Tenor聲部所唱的原來曲調 : Trribilis  est  locus  iste 令人讚嘆敬畏的建築物啊

這是通常在教堂獻堂禮時要唱的聖歌 ,至於示範歌詞有兩個聲部來演唱,下面支撐著兩聲部Tenor 聲部演唱, 一共是四聲部的織體.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字眼 Isorhythmic 恆節奏. 意思是不管上面怎麼變下面的Tenor不斷在反覆著同樣類型的所謂旋律節奏, 這樣的寫作方式是14世紀經文歌寫作方式。

到了15世紀相對得是一個老派舊時代風格. Du Fay 會使用舊時代寫作風格,就是下面四段歌詞拍號上面改變, Tenor 聲譜是用同樣的 。歌詞旋律怎麼改,下面Tenor旋律 節奏是維持一定的, 這叫作恆節奏寫作方式。是很古老的寫作方式,但在這首玫瑰花冠的經文歌還是被沿用著。

 

玫瑰花冠的歌詞意思是:

最近完成的玫瑰花冠, 雖然有一個寒冷的冬天,但是仍然能如期完成 。現在獻給您~獻給您! 由教皇獻給您,天上的聖母! 做為一個恆久的禮讚,用最敬誠最神聖的方式來呈現給您~~ 這是第一段的歌詞,清清楚楚的描寫當時的情形

第二段的意思 : 今天Eugenius是耶穌基督的牧人,聖比德的繼承人,現在去獻堂,用它神聖的手和 ? 高的聖堂。

而到了第四段歌詞下面的Tenor聲部,

兩個聲部輪流唱著: Trribilis  est  locus  iste令人讚嘆敬畏的建築物啊

這個Tenor聲部的曲調原來是在聖歌裡面用來獻堂的, 這樣的旋律 Du Fay就把它做成的Tenor聲部, 它的Tenor聲部有兩部,在每次重新演唱的時候,他利用拍號這是15世紀作曲家所沿用的拍號。

 

一個圈圈代表6拍的拍子,

一個半圓形代表四二拍子,大的區分二分法,小的也是區分二分法 。

一個半圓再切一半是六四拍子,

同樣音型 長度 拍號它實際演唱速度 演唱實質就有以下的比例 : 6: 4 : 2 :3

這樣四段歌詞在演唱時就會有這樣的速度得區別, 這樣的演奏的速度,長度,比例,就有學者認為這是有它的象徵意義, 跟花之聖母教堂內部建築結構 6:4:2:3一樣.

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沒有直接關係。

但倒是可以從聖經的一修觀念得到一些線索.也就是所羅門王所建的神之聖殿,第一個聖殿比例 ,整個聖殿長60m 外殿長40m 20m 30m就有60:40:20:30的關係,這可能會比較接近Du Fay 應用Tenor聲部的靈感來源。這是純粹的象徵意義。

作曲家在這個時代仍然有中世紀一樣的象徵的,玩數字遊戲的,跟音樂的,跟自然的,跟神的音旨有一些很神妙的比例關係。所以把比例關係放在音樂當中得到這樣的結果。

接下來聽一首很高超的一個四聲部織體的經文歌,它是由兩個高音聲部+兩個Tenor聲部所形成的經文歌à Nuper  rosara  flores

 

Triplum 是高音聲部   motetus 仍然沿用很古老的暝名方式

然後兩個 Tenor然後有四個拍號四個不同拍號就是演唱速度會有改變,

會有6:4:2:3的比例.雖然以當時之前的經文歌恆節奏經文歌的例子通常會越來越快,在這裡似乎不是越來越快,最後6:4:2這似乎聽起來最快.然後比3這樣剛好set到一個阿門,有得到一個很好的效果,這是Du Fay 寫的玫瑰花冠經文歌,我們看到的例子。

 

第一段六二拍子,兩個小節有六二音符的一個效果

然後會有一些反覆音符,反覆的目的是不用再寫兩個Tenor聲部,-而我們這時候唱的是第二段,剛才在play的過程中,事實上只唱第一段兩個聲部和後來出現的兩個Tenor聲部,這樣出現的第一段佔所有樂曲的比例,6:4:2:3最後加上一個阿門的狀況,所以大致上符合演唱時間的比例 。目前是211秒左右,211秒 ×六分之四就等於第二段結果,用於我們所知道隱含的比例關係。

 

第二段的歌詞一個小節打上有四個二分音符的長度,下面對應是同樣的Tenor寫法也是一樣,所以Tenor是完全一樣的方式再演唱一遍, 但是速度變成所需實質是原來的6分之4的長度,所以這裡可以看到3分之3秒 所以是演唱一分又23秒大概83秒左右,乘以4分之6 大概是130秒左右,這是第一段的比例。

 

現在聽第三段它再減半,一個小節只有兩個2分音符..時間成比例減縮 .

最後一段6:4:2:3 這是 Du Fay寫的玫瑰花冠經文歌為最大的花之聖母教堂獻堂所寫的,裡面象徵主義的象徵性事物應用到音樂上面,這樣的觀念是沿至整個中世紀的一些音樂哲學.在這裡,我們仍然可以看到Du Fay應用古老的Isorhythmic 恆節奏,這樣的一個反覆Tenor聲部的旋律,來製作這個音樂進行的微妙比例關係。

以及它的內在所謂的前後一致的協調關係,這是西洋音樂作曲家在很早時候在一個大型音樂作品,很強烈的需要前後一致的完整體,把這樣的音樂作品,雖然是一個時間藝術,但要像建築或者視覺藝術一樣, 有個前後協調的整體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