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自清流雙月刊106年7月號〉
體育賽事恐成恐攻目標-遇襲態樣大公開
法務部調查局專門委員 陳能鏡
運動賽事是恐攻軟目標,遭遇多次重大攻擊。防恐維安是臺北世大運的挑戰,一場安全圓滿的體育盛會是全民的期待。
前言
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定於8月19日至30日舉行,據估將有超過150國、逾1萬2,000名選手及隊職員來臺參加,競賽場館橫跨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及新竹市,為我國運動史上最大規模及最高層級國際體育盛事。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及中央與地方各相關機關,不但投注龐大經費及人力整備軟、硬體設備,更聚焦防恐維安工作,如舉辦反恐國際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來臺分享大型體育賽事維安經驗,又如蔡總統親自檢視世大運反恐維安實兵演練。
賽事已近,主、協辦單位已建構全面性防恐維安策略,承諾提供與會運動員及外賓一個安全、歡樂的競技場所。今筆者擬藉本文,臚列過去遭遇恐攻之體育賽事,分析其攻擊模式及涉案組織或個人,找出「軟目標中之軟目標」,並提出個人建議,期能有助於主事者圓滿舉辦一場完美體育賽事。
體育賽事已是恐攻目標
每談及體育賽事恐攻案,不能不提1972年慕尼黑奧運慘案。該案中,11名以色列運動員在選手村及人質談判過程中遭殺害。對奧運主辦單位未能提供安全環境、西德警察人質談判與拯救不專業,以及月餘後德國政府因飛機遭劫而釋放作案的3名恐怖分子,以色列政府至今仍對德國不諒解。鑑往知來,身為2017世大運主辦國,我政府相關單位應妥善整備防恐維安工作,勿勇奪失敗案例之「最多點閱率」。
恐攻是一種模仿攻擊,因此了解遭遇恐攻的體育賽事案例,有助於整備工作的最後檢視。今為便於研析,僅將相關案例依賽事舉辦地點、恐攻日期與地點、作案工具及涉案組織等列表如下:
遭遇恐攻威脅體育賽事一覽表
賽事名稱 |
舉辦地點 |
恐攻日期 |
恐攻地點 |
作案工具 |
死傷人數 |
涉案組織 |
備 註 |
1972 慕尼黑奧運會 |
西德 慕尼黑 |
1972/09/05 |
選手村 |
手槍、手榴彈、挾持人質 |
死11人(含被挾持槍殺之9人) |
巴勒斯坦黑色九月 |
另有一名德警及一名直升機駕駛傷亡 |
1996 亞特蘭大奧運會 |
美國 亞特蘭大 |
1996/07/27 |
奧運百年紀念公園 |
土製炸彈 |
死2人 傷上百人 |
個人(反墮胎合法化) |
7年後始逮獲兇嫌 |
2008 北京奧運會 |
中國大陸北京 |
2008/07/25 |
政府設施、旅館 |
炸彈 |
揚言在奧運期間發動恐攻。據聞遭中共當局先期偵破 |
維吾爾分離主義組織「突厥斯坦伊斯蘭」 |
|
2009 國際板球賽 |
巴基斯坦拉合爾市 |
2009/03/03 |
載運選手巴士往館場路上圓環 |
步槍、手榴彈、火箭炮 |
死7人 傷8人 |
虔誠軍 |
|
2010 非洲國家杯足球賽 |
安哥拉卡賓達省 |
2010/01/08 |
多哥國家隊搭巴士前往主辦國途中 |
Ak47自動步槍 |
死4人 傷9人 |
安哥拉卡賓達解放陣線 |
|
2010 南非世界杯足球賽 |
南非 |
2010/07/11 |
烏干達首都帕拉直播決賽餐廳 |
自殺炸彈 |
死76人 傷70人 |
索馬利亞青年軍 |
|
2013 波士頓馬拉松賽 |
美國波士頓 |
2013/04/15 |
賽事終點附近 |
壓力鍋炸彈 |
死3人 傷260人 |
車臣裔美人兄弟2人 |
|
2014 巴西世界杯足球賽 |
巴西 |
2014/06/23 |
黎巴嫩背魯特直播咖啡廳 |
汽車自殺炸彈 |
傷19人 |
黎巴嫩真主黨 |
|
2014 地方性排球決賽 |
阿富汗東部帕克提卡省 |
2014/11/23 |
球場觀眾區 |
自殺炸彈 |
死57人 傷63人 |
塔利班之哈卡尼擊團 |
|
2015 法德足球友誼賽 |
法國巴黎 |
2015/11/13 |
法蘭西體育場附近 |
自殺炸彈 |
死4人(含自殺炸彈客3人) |
伊斯蘭國集團(IS) |
巴黎恐攻案一部分 |
伊拉克足球賽 |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
2016/03/25 |
足球場觀眾區 |
自殺炸彈 |
死30人 傷65人 |
伊斯蘭國集團(IS) |
|
歐足冠軍聯賽決賽 |
義大利米蘭 |
2016/05/28 |
伊拉克巴格達賽事直播咖啡廳 |
手榴彈、步槍 |
死12人 傷18人 |
伊斯蘭國集團(IS) |
05/13巴格達另一咖啡館亦遭類似恐攻,主要針對皇馬球迷 |
2016 巴西奧運會 |
巴西 |
2016/07/21 / 2016/08/21 |
|
汙染供應水方式,攻擊外國人 |
|
巴西警方共逮捕15名效忠IS之當地青年 |
巴西警方依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情資 |
土耳其足球賽 |
土耳其伊斯坦堡 |
2016/12/10 |
場館附近(賽後運送任務結束警察巴士) |
汽車炸彈、自殺炸彈
|
死29人 傷166人 |
土耳其庫德族自由之鷹 |
|
歐足冠軍聯賽 |
德國多特蒙德 |
2017/04/11 |
巴士載送球員自旅館至球場路途中 |
內有金屬釘之路邊炸彈 |
傷2人 |
個人(放空球隊股票,從中獲利) |
德國警方曾誤逮2名有激進伊斯蘭背景嫌犯 |
製表整理:陳能鏡
資料來源:中外報章媒體
攻擊模式分析
一、以賽事項目言,足球賽遭遇恐攻最頻
表列15案中,遭遇恐攻之足球賽事有8場,因伊斯蘭激進組織視足球為西方產物,在仇恨西方殖民主義的潛意識中,足球賽自然成為特定目標,不但攻擊球員,也痛恨那些沉迷於足球賽的穆斯林同胞,因此攻擊播放足球賽直播的咖啡廳。現代恐怖主義根源於沙烏地的瓦哈比主義,但足球卻是沙烏地國球,沙國上下強烈期待國家隊能在足球場上打敗英、法等殖民國家,而沙國也確實自1994年始連續參加4屆世足賽,但均鎩羽而歸,更自2010年後即無法取得參賽權,受挫與不滿激發仇恨激進意識,此是2010年後,足球賽頻頻遭遇恐攻原因之一。2017世大運中,足球及其他被歸類為西方運動之場館及選手,應為防恐維安重點。
二、以恐攻地點言,接駁路上遭遇攻擊最易
從攻擊地點分析,接駁路途中最容易遭遇攻擊,共有4案,遠如2009年國際板球賽及2010年的非足賽,近如今年4月一輛載送德國多特蒙德球隊隊員的巴士在旅館至球場途中遭遇攻擊。次為直播足球賽餐廳,共3案,賽事觀眾區有3案,選手村1案,至於開、閉幕主館場,尚不曾遭遇恐攻,因該場合有較嚴密維安措施。此次臺北世大運,60個競賽場館分布在5個縣市,從選手村到比賽場的運輸時間有需60分鐘者,若在高速運輸中,較不易受到攻擊,如至新竹清華大學,若途中彎道、坡道多,車速較慢,容易被鎖定,則需更多的維安人力,如至文化大學。
三、以作案工具言,自殺炸彈恐怖分子最愛
自殺恐攻不但是製造高致死率、大面積破壞及深度恐懼的有效戰術,也是達成宣傳及表達犧牲決心的最佳途徑,自「911事件」後已成恐攻最有效工具之一。由於運動比賽觀眾龐大,恐怖分子喜好選用自殺炸彈攻擊體育賽事,造成重大傷亡,如去年12月以自殺炸彈攻擊伊斯坦堡足球場整備區,造成近200人傷亡重大慘劇。臺北世大運比賽場館大多在市區,恐怖分子可能採用自殺炸彈配合槍械與手榴彈及夾雜人質扣押的城市游擊戰術,其殺傷力及恐懼張力更是驚人。
四、以涉案組織言,伊斯蘭國近年作案最多:
運動賽事恐攻案涉案者絕大多數為國際恐怖組織,如早年的巴勒斯坦黑色九月,以及近期的庫德族自由之鷹與伊斯蘭國,但不要忽略孤狼激進分子,如亞特蘭大奧運會及今年4月的歐足冠軍聯賽恐攻案,其犯案動機屬政治性及經濟性,且發生在自由民主國家。我國近年民粹主義當道,意識形態壁壘分明,仇恨報復充斥,要防政治性孤狼恐怖分子。此外,貧富差距擴大,薪資遲無起色,年金改革導致經濟被剝奪感等等,亦可能激發經濟型極端分子,為世大運維安重點目標。
建議
一、以國際合作手段,蒐集預警情資
2016歐足賽安全落幕,原因之一是,法國警情機關與國際刑警組織密切聯繫合作;2013波士頓馬拉松賽悲劇收場,因美國FBI不採信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有關沙尼耶夫兄弟曾在車臣受訓情資,此證明國際合作的防恐維安重要性。在世大運前夕,我國安執法機關應加強與外國對等機關聯繫,就恐怖分子移動、資恐金援流動等情資進行交換與蒐報,期能阻絕國際恐怖分子於境外。
二、以公私部門合作,加強防恐能量
2016歐足賽期間,法國除動員9萬名警察保護10個場館、1萬名軍人部署維安重點,以及臨時增僱3,500名民間安全警衛外,亦招募退休軍警人員為志工。臺北市府此次舉辦世大運,限於預算及人力,維安部署恐無法與歐足賽相較,但可仿效招募退休軍警人員及民間安全警衛為志工,以補防恐維安能量之不足。
三、以反恐教育全民,人人成防恐尖兵
有些政客利用恐攻翻轉選情,或謀取個人政治利益,法國總統歐蘭德被劃歸此類,但也加深人民對恐怖主義的認知及防恐警覺,有助於歐足賽維安策略的擬訂及措施的執行。反觀我國,為避免引起恐慌,常將廣義恐攻案列為一般刑案,造成人民誤認臺灣免於恐攻,無法接受維安帶來的不便與擾民。我政府應利用世大運之舉辦,告知民眾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恐攻的受害人,教育民眾提高警覺、共同防恐。
四、以恐怖名單自列,嚴防本土孤狼
在高度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的國家,孤狼恐怖分子的威脅高於恐怖組織。自2006年以來,美國境內致死恐攻案中,98%由孤狼執行。在臺灣,社會嚴重分裂並兩極化,激進主義瀰漫,容易滋養及激發本土暴力激進分子;此外,在臺移工有同情及支持IS理念者,恐藉世大運滋事,表達對IS的忠心。我情報治安機關應自行建立潛在恐怖分子名單及暴力激進分子名單,嚴防本土及移工孤狼恐攻。
結語
臺北世大運不是北市府、也不是臺北人的體育盛會,圓滿的落幕是全民的期待,政府相關機關在防恐維安工作上,不但要獲得全民的支持,也要嚴遵「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策略,確實做到「阻絕境外,弭禍無形」,讓2017臺北世大運成為臺灣人世代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