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第二次作業,第29講,99210591,林功信
by 林功信 2011-05-08 12:51:32, 回應(2), 人氣(3461)

                      29           99210591 林功信

弦樂器

撥弦樂器

弦樂器分為撥弦樂器和弓弦樂器,毫無疑問的魯特琴(Lute)1516世紀最流行的家庭樂器,下面的圖片就是魯特琴,像一個梨子切成一半的型狀,它並不是一古老的樂器,大概是從阿拉伯傳來的,阿拉伯人到今日還稱它為ud (木頭),也使用相當類似的演奏方式來演出。

文藝復興對於魯特琴來講,有一個很關鍵性的轉變,也就是說他似乎被視為可以重回希羅文化,像阿波羅(Apollo)、奧菲歐(Orfeo)所演奏的手提手抱的抱琴lyre(里拉琴)

在文藝復興時代,讓大家認為這是最適合表達希羅、希臘音樂的樂器,其實希臘人並沒有這樣的樂器,因為這樣的樂器有著很古典的形狀,使得它被文藝復興時代的人視為這是最適合表達希臘文化的樂器,也因此使得Lute成為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樂器。我們從大量的繪畫之中看到這個樂器大量的被使用,無論是庶民、無論是貴族,都使用這樣的樂器。連有名的君主Elizabeth I (伊莉莎白一世)本身也是一位業餘的魯特琴家。

魯特琴很重要的特點,背有點像龜殼的弧型,至於他的弦當時是用羊腸製作的,琴頸的指板有琴格,琴格也是用羊腸綁上去的,可以微調音準。魯特琴的音色很重要的特質是他是用複弦的方式演奏的,一個音是由兩條弦震動所發出來的結果。

魯特琴跟現代的吉他一樣,具有六個弦組,魯特琴在發展的同時也有其他的類型,但是基本上是完全一樣的,只有在外型上有些不同,在西班牙發展出一種在基本上是和魯特琴類似的調弦樂器,叫Vihuela(比維拉)長得有點像現在的吉他,一樣是六弦組,只是他的背是平的,像吉他一樣的形式。有些人講因為西班牙人長久被莫爾人統治,而莫爾人是把魯特琴帶到歐洲的樂器,我們可以理解當時莫爾人仍然在演奏ud,但是既然西班牙人把莫爾人趕走,順便也把象徵莫爾人的ud也不使用,就是要排斥外族之物。但是當時歐洲許多地方流行的是ud,沒辦法不用,因此西班牙就在外型上做比較大的改變,以免讓這樣的樂器聯想到阿拉伯人,這樣改變後的樂器就是Vihuela(比維拉)(下圖)

撥弦樂器本身的聲音很短,並沒有辦法一直持續,但是西洋人卻找到撥弦樂器是一個最能表達複調音樂的一種樂器,因為那種點的出現反而更能表達出對位的效果。

在古老的時候大部分的撥弦樂器都是用一個撥子來撥奏,如同現在的Pick(匹克),但是這對於複調音樂並不適合演出,因為都是在刷和弦。但是到了1516世紀開始,西洋人使用手指來撥奏,一下子把演奏的範圍擴大了,使得可以同時演奏許多聲部,這一點也是魯特琴在演奏技巧上很大的突破。

弓弦樂器

最主要的16世紀的弓弦樂器是Viol或是叫作Viola da gamba(下圖)da gamba 是腿子的意思,顧名思義他是放在腿子上演奏的,我們從古老的壁畫之中或是現代人的演奏的方式都可以了解它是放在腿間演奏的弦樂器,Viol本身就是弦樂器的意思,它有小有大,有時候會以合奏的方式出現,有大有小,放在腿上演奏。他跟魯特琴一樣,有六弦組,調弦也跟魯特琴非常類似。

當然這樣類似的弦和調弦,對演奏者很有好處,他們可以很容易的從一個樂器換到另一個樂器,沒有特別的難度。

至於提琴類的,從中世紀的fiddle逐漸演變出來,在當時的義大利主要是為舞曲來作伴奏。

 

鍵盤樂器

鍵盤樂器首推Organ(管風琴)(下圖),我們現在所理解的church organ(教堂風琴)有好幾排的鍵盤操作不同的音域和音色,長長短短的管子發出不同的音高,管風琴是在文藝復興時代可以看到的樂器。

除此之外,文藝復興時代也可以看到另一種較小,可以帶著走的portative organ(下圖),音域只有兩個八度,在古代的繪畫中可以見到天使所演奏的這種攜帶的小型管風琴,當時也十分的流行。

此外,在鍵盤樂器中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樂器叫Clavichord(下圖),長得很類似鋼琴,他的確某種程度上是鋼琴的前身,但是其實體積很小,而且音量也非常小,重點是演出時是以一個很小的柱子,當琴鍵被按下去的時候柱子就打上來,柱子打上來的力度和演奏時的力度是有相關的,因此可以彈出大小聲,但無論如何,它是一個很小聲的樂器。在當時很普遍的被使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視作是鋼琴的前身。

另外一種是大家都知道的Harpsichord(大鍵琴)(下下圖),有時候也稱為羽管鍵琴,它是撥弦樂器的發聲原理,按鍵的時候,羽管所作成的撥子會撥過琴弦,撥過了琴弦就造成震動,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撥弦樂器的效果(下圖)

相對之下,它是比較大型的鍵盤樂器,往往它有兩組獲兩組以上的鍵盤,代表著不同的鍵盤可以撥不同的弦,因此可以製造不同的音色。要注意到這個時候是複調音樂的觀念,如果是同樣的鍵盤同樣的音色的狀況,往往沒有辦法表達出那種複調的不同的線條,所以多鍵盤的設計可以製造像聲樂般多聲部的效果。

在英國這個樂器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名稱叫virginal (下圖)對英國人而言,所有這類型的鍵盤樂器都叫virginal,現在我們認為英國人的virginal通常是比較小一點的,音域也比較窄,也就是比較小的大鍵琴。

鍵盤樂器Harpsichord族在歐洲非常的流行,他大致上比Clavichord要大聲得多,但是沒辦法製造音色和聲音的大小的變化,不管是很用力還是很輕的彈,羽管撥子撥弦都是同樣的力道,所以音量都是相同的。它非常類似魯特琴的撥弦樂器同樣的比較沒有辦法讓聲音持續維持相當的長度(sustain)

器樂的種類

十六世紀的器樂種類第一個首推舞曲(dance music),在中世紀的貴族之間社交舞是非常重要的,社交舞提供一個保守的社會中貴族級的男人與女人能夠看到對方並有所接觸的重要場合與機會,也是謀和婚姻的機會。舞曲在歐洲的貴族間甚至中產階級的世界中扮演極為重要角色。在舞曲之中,一開始樂器是用聲樂的模式來演奏,當然這些舞曲的演奏跟中世紀一樣,演奏家會作一些即興的變化。但是在我們看到的留存的樂譜當中,有些樂譜把演奏者即興的演出情形也記錄了下來,這可以看到一點,就是文藝復興時代大量的業餘愛好者出現,他們本身往往沒有即興演奏的能力,但卻希望能演出類似職業演奏家的效果。使得仔細的把職業音樂家即興演奏出來的音群(passage)紀錄下來,讓沒有即興演奏能力的業餘愛好者也能夠演奏比較複雜的樂曲,這樣的樂譜於焉而生。

這些舞曲大部分是為了合奏樂團,或者是魯特琴,或者是鍵盤樂器而寫作,當然對於已有的旋律做一些裝飾性的變奏是非常普遍的。這樣的舞曲往往只有四個小節左右的低音基礎,以這樣的基礎不斷的反覆,例如相有名的基底叫做Romanesca,在其基底之上填充高音的旋律,這樣的填充行為在義大利稱之為aria,意指可充填旋律的空間,英文稱之為air,而其充填的旋律是極為即興的。在西班牙也有極為類似的情形,叫作guardame las vagas看管羊群,它原來是極為簡單的歌曲加上單純的高音旋律,有一個下行的旋律配上以上的低音結構(ground)(Dr. Yen親自彈奏示範)

低音上面可以加上一個高音聲部,或是幾個高音聲部或者是對位聲部加上去,而這樣加上高音聲部我們就叫作airair原來是空間、空氣的意思,有個基底上面加上air,義大利文叫作aria

像這樣的舞蹈器樂曲久了以後就變成所謂的stylize(風格化),風格化就是它不見得是真正用於舞蹈,越來越多的器樂家利用大家聽舞曲的習慣,把它藝術化、複雜化,其結果節奏及旋律往往太過複雜,不見得真正適合跳舞,所以就形成了這些器樂曲有了真正自己的空間,或者獨自的功能,而不見得是依附在它原來的功能之中。

每一種舞曲都有一個獨特的風格,不外乎就是節奏、速度、特殊的節奏pattern以及它的形式,乃至於形塑出舞曲的要件。在形式上這類型的舞曲往往都包含了某些反覆的樂段,而且通常四個小節的樂句是最普遍的。

在這些文藝復興時代的舞曲留存下來最早的當屬Basse danse樂曲,之所以稱為Basse danse的原因可能是它的舞步是挨著地的low dance,這是一種靜態的一對一對跳的舞,是貴族之間男與女靜態的看著對方來跳的社交舞蹈,通常有五種不同的舞步,在15世紀非常的流行。不過這樣的Basse danse16世紀初期,漸漸的幾乎沒人在跳了,跟所有的社交舞一樣都有時代性,或稱之為流行性,Basse danse的某些分支如在當時的Branle(Bransle)就是Basse danse舞曲的分支。

這些舞曲大部分存在於16世紀中期法國的樂曲出版者Attaignant所出版的Basse danse當中出現,所以我們知道某種程度上Attaignant把一些古早的舞曲留存下來作成合輯,雖然在當時其實這些舞曲已經不流行了,但是更可以看到器樂在這個時候,獨自的、風格化的功能就顯現出來。接下來聽一下Attaignant1547年出版的Basse danceBranle兩首器樂演奏舞曲,兩首都是三拍的樂曲,Attaignant的這些舞曲是以4聲部的方式出現,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並沒有樂器種類的標明,可以用任何的樂器組合來演奏這4聲部,就像剛才聆聽的版本。

舞曲到了16世紀比較流行的是Pavane galliard這兩個舞曲都是來自義大利,其中Pavane從字眼可以得知是自Padua演變而來,它是一種雙拍子的靜態舞曲,通常會有ABC三個反覆的樂段。Galliard是快速的三拍子的樂曲,通常還會喜歡加上一些hemiola 23的複節奏的現象。不論是Pavane或是Galliard在整個歐洲從義大利一直傳到英國都十分的有名,而且這兩個流行的舞曲常常很喜歡成對的出現,也就是2拍子的Pavane和3拍子的Galliard成對出現,很可能是為了製造速度和節奏上的對比,產生音樂上的趣味。更重要的,像這樣成對出現的舞曲往往是用同樣的主題,下面的例子,第一、二行是雙拍子的Pavane,第三、四行是Galliard,可以看出是相同的旋律,只是在拍子上有著相應的改變,所以更有一個整體的效果。

像這樣的統合性,西洋的作曲家在這麼早的階段已經開始在比較大的範疇中,尋找把器樂藝術化乃至於前後關聯的機制。而這樣的PavaneGalliard成對出現的器樂曲,有時候甚至可以改編於當時很有名的Chanson樂曲。像之前提到的Janequin 有名的La Guerre,大家已經在網路的樂曲playlist中聽過這首描述戰爭的Chanson,這在當時極為有名,許許多多的作曲家把這樣的Chanson改編成器樂曲,甚至改編魯特琴的獨奏曲,但是它的出現方式卻是PavaneGalliard的方式出現,他們甚至把JanequinLa Guerre(戰爭)這首Chanson改寫成器樂曲,有一個特殊的樂種叫La Bataille(戰爭的意思)

接下來聆聽一首16世紀晚期法國的出版者所出版的La Betaille,它以PavaneGalliard成對出現,其中的主題來自Janequin的戰爭這首Chanson,同學可以回去聽La Guerre原曲,再聽聽這首氣樂曲,看看哪些是取材自原來的Chanson

回應(2)
希 (希臘) 羅文化
Orfeo
音域也比較窄
guardame las vagas
3拍子的Galliard

修正完畢,謝謝Dr.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