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4/10日、5/14日第二、三次大面授,西洋音樂史隨堂筆記綜合整理
by 謝少保 2011-06-06 11:15:00, 回應(0), 人氣(1435)

世俗音樂
世俗音樂是一個西方音樂的名詞,專指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與聖樂(宗教音樂)
相對的音樂創作。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家寫了不少世俗音樂,
與當時的教會透過普通法法規要求專注於聖樂創作的指引相違背。
世俗音樂的內容包括了愛歌、political satire、舞曲及戲曲。

相對於聖樂的各種大型樂器,世俗音樂採用了鼓、豎琴、
手風琴及風笛等各種更方便攜帶的小型樂器,以使樂師能夠攜帶樂器作巡迴演奏。

也是一種宮廷音樂、語言(法文)?

15世紀時並非是平民、流行音樂的音樂名詞。

丹提?─死後的世界
丹提在14世紀指出?purgatory(煉獄)

中世紀的人較為理性,會想要證明人跟神的分別,
而丹提寫出來的死後的世界,是將自己生前所做一切壞事
,可以洗刷一切的只有神的代言人(神職人員)。

接著西方國家的發展就是─城市的興起[港口的發展]。
當時的所謂中產階級意思,稱為最為會做生意有收入的一群人,
當時略被為新教徒感覺反感轉變成抗議。

羅馬大劫掠
發生於1527年5月6日,是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屬下的軍隊譁變後,
在羅馬進行的軍事行動,當時羅馬是教宗國的一部份。該次事件是查理五世
(他同時也是西班牙國王,稱卡洛斯一世)與1526年-1529年這三年中,
科涅克同盟的衝突中的重要勝利。


教宗克勉七世有意改變區內的勢力均衡,於是支持法國,以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支配。
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擊敗在義大利的法軍,卻得不到應得的軍餉。
有約34000人的帝國軍隊譁變,強迫軍隊司令波登公爵及法國陸軍統帥查理三世
帶領他們向羅馬進發。

除了隸屬公爵的約6000個西班牙人外,
軍隊中有隸屬Georg von Frundsberg的日耳曼傭兵14000人、
隸屬Fabrizio Maramaldo、Sciarra Colonna及Luigi Gonzaga的一些義大利步兵
以及隸屬Ferdinando Gonzaga及奧蘭治親王Philibert的一些騎兵。
他們當中有些人視自己為馬丁路德的新教運動的堅定追隨者,
以宗教因素認為教宗的首都是一個目標。

這些人與麾下士兵一樣對羅馬起了貪婪的慾念,
認為那裡既富庶又容易到手。
不少土匪及同盟軍的逃兵也在半途加入了他們的隊伍中。
公爵於1527年4月20日離開阿雷佐。
這支紀律敗壞的軍隊劫掠阿夸彭登泰及San Lorenzo Nuovo,
佔領維泰博及Ronciglione,5月5日抵達羅馬城牆下劫掠

羅馬的守軍不多,僅有民兵約5000人及教宗的瑞士衛隊。

查理公爵希望儘快攻破羅馬,避免遭受守軍及同盟軍夾擊的可能性。
5月6日,帝國軍隊進攻Gianicolo及梵蒂崗山的城牆。

查理公爵中了致命的槍傷。
帝國軍同日攻佔城牆。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台階上,瑞士衛隊幾乎全部戰死,
當值的189人中,僅有42人生還。

衛隊的奮勇作戰,使教宗得以經秘密通道安全逃出。
約1000個教宗首都及聖殿的守衛者被殘酷地處決,
然後開始了搶掠。
教堂、修道院以及高級聖職的宮廷被破壞及搜掠。

即使是親帝國的樞機,也要向士兵付錢以保存財產。

5月8日,與克勉七世有私仇的Pompeo Cardinal Colonna入城。
跟他來的有他的封地的農民,他們在這裡對先前因教宗命令而遭受的劫掠展開報復。
不過Colonna知道城內慘狀也不禁動容,在自己的宮殿收留了一些羅馬市民。

經過三日蹂躪後,Philibert下令停止劫掠,但是大多數士兵都沒有遵從。
與此同時,克勉七世仍被困於聖天使城堡內。

Francesco Maria della Rovere及Michele Antonio of Saluzzo
帶了一些軍隊於6月1日到達羅馬北方的Monterosi,不過他們過度謹慎,
以致錯失了輕易地打敗這時軍紀已蕩然無存的帝國軍的機會。

6月5日,克勉七世屈服,答應繳付約4000杜卡特金幣,
另外又被要求付出贖金換取俘虜的自由。其它條件包括向神聖羅馬帝國割地。
威尼斯也趁機佔領切爾維亞及拉文納。
事件中有多達約12000人死亡,被掠奪的財物價值達約1000萬杜卡特。

17-18世紀中級
世俗音樂的主力大部分都由義大利源起

康塔塔(清唱劇)
Cantata一詞來自義大利語的歌唱cantare,英語等其他西方語言也大多原樣使用這個詞。

cantata 與演奏 sonata 相對,分別用來指音樂的兩種形式,即聲樂和器樂。

16世紀-17世紀:義大利

16世紀義大利音樂以聲樂為主,到了17世紀器樂開始崛起,
並發展出奏鳴曲的形式,與之相對的聲樂表演形式也開始被稱為清唱劇。

清唱劇在義大利最早是一種世俗聲樂套曲,由數首獨唱返始詠嘆調(或其原始形式)
和穿插其間的宣敘調組成,和牧歌一樣,主題是田園,愛情等等。

這種義大利風格的早期世俗清唱劇一般是獨唱的,以魯特琴或通奏低音伴奏,後來發展出多聲部的形式。

這種一至兩個聲部的室內清唱劇,在17世紀中葉一直到18世紀後期,
在義大利一直很受歡迎。

和用於宗教場合的宗教清唱劇,後者由卡里希米(Carissimi)發展為宗教神劇。
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清唱劇作曲家莫過於義大利的亞歷山大·斯卡拉蒂,
他主要創作獨唱加通奏低音伴奏的清唱劇,共有600首之多,
此外還有獨唱和其他樂器組合的60餘首,以及一些兩聲部的室內清唱劇。

17世紀-18世紀:德國
17世紀中葉,德國產生了德國式的宗教清唱劇。
這種清唱劇一定程度上獨立於義大利世俗和宗教清唱劇的發展,在巴赫的時代達到了高峰。

德國的宗教清唱劇發展的土壤是馬丁·路德開創的眾讚歌的音樂傳統,
眾讚歌在其中起了基礎和骨架的作用。
布克斯特胡德、帕赫貝爾都作有這種類型的宗教清唱劇。

巴赫的早期宗教清唱劇按照更早的傳統稱為「經文歌」或「協奏曲」,

其中合唱和重唱佔據主導地位,著名的代表有第4清唱劇《耶穌躺在枯骨堆中》
或譯作《基督背負死亡枷鎖》。可以聽到巴赫使用了同名眾讚歌作為骨架,
每一句歌詞作為一個樂章的主題,進行變奏。

巴赫創作成熟期的一百多首清唱劇展示了德國式宗教清唱劇的幾種典型結構,
在這些結構中,清唱劇的中段一般都是由包含對比主題的獨唱詠嘆調,

宣敘調,重唱以及合唱構成的,主要的區別在於首位段落。
大部分的清唱劇首尾段落為聖經詞句或是眾讚歌作為歌詞的合唱,

這些合唱大多具有利托奈羅曲式,部分清唱劇結尾使用所有會眾共同參與的眾贊合唱,
有一些清唱劇在開場合唱之前還有序曲。

巴赫的創作相比前人突出獨唱的作用,他大量使用獨唱的返始詠嘆調,
甚至創作了獨唱清唱劇,例如第82清唱劇「我厭倦了」。

眾讚歌的作用同樣重要。可以說,巴赫是清唱劇創作的高峰,
現在我們仍然演奏傳唱的清唱劇主要是他的作品,儘管在他的時代,高產的泰勒曼,
「就像別人寫一封信一樣」的創作了2000多首清唱劇,
但是那些如同流水帳一般的作品大多已經被束之高閣,
成為了音樂史學者們和獵奇的音樂愛好者的研究品,不再迴響在人們的耳鼓裡了。

※巴赫的康塔塔BWV 211一首coffee,個人覺得就很輕巧、非常可愛。

19世紀-20世紀:巴赫之後
19世紀之後,隨著樂隊規模的擴大,宗教題材的清唱劇與神劇的界限變得模糊,
同時大量的世俗清唱劇出現,也大大豐富了清唱劇的創作題材和形式,
讓界定清唱劇變得更加困難。

巴赫之後的著名清唱劇還有貝多芬的《悼念約瑟夫皇帝清唱劇》,
巴托克的《世俗清唱劇》,奧爾夫的《博伊倫之歌》等等。
還有一些作品雖然叫做神劇,但也可以歸入清唱劇的範疇,例如沃爾頓的《伯沙撒王的宴會》;
而另一些作品雖然名稱是清唱劇,但是卻不再符合巴赫為典範的清唱劇形式,
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清唱劇》,他使用了兩位獨唱,女聲合唱和六件樂器。

歌劇發展位大型的貴族娛樂,原因是由政治的通婚,當時約7千萬英鎊,
才能夠舉行婚禮,佛羅倫斯1895年的世紀婚禮,有影響到歐洲人民上向的主要影響。
文藝復興與佛羅倫斯為16世紀末期,在於戲劇穿插以演唱方式置入之中作為表演一部分。

(反觀中國的京劇發展時間是慢於西方歌劇的)

長久以來15-16世紀都是以教會音樂當主軸,約莫17世紀才發展世俗音樂,
單音基礎旋律的變化更加多元化,以及SOLO的穿插更加明顯。

牧歌是民歌的一種,描繪一個理想化的牧人生活的方式,流行放牧民族。
牧歌有時描述的是一種田園風光。
在歐州的古典文學中,牧歌呈現了牧羊人的生活形式,
可能是在樹蔭下反覆辯難,或傾訴戀情。

西元前三世紀西奧里特的《牧歌》是希臘文學的代表作品,
並開創歐州牧歌的偉大傳統,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早期作品《牧歌》,
是模仿西奧里特而來,充溢著濃郁的古羅馬田園風光,被譽為拉丁語文學典範。

維吉爾更創造了所謂的阿卡地亞(Arcadia)世外桃源,
阿卡地亞神話遂成爲歐洲牧歌傳統的核心神話。
文藝復興時代,普桑的阿卡地的牧野輓歌地景,可說是受到維吉爾的啓廸。


Castrato 閹唱歌手
這些男歌手都能演唱女性音域,且自古即有,
至十二世紀時再度盛行,原因為教會禁用女聲。

在17-18世紀的義大利,
最受歡迎的歌手都是去勢男歌手,
他們多半出身窮困,希望能藉此成名脫離貧苦,
當時義大利曾流行一句話─「小刀萬歲」
(Evviva il cotello; 意為若無小刀去勢,何來如此美聲!)

18世紀初期,歌劇界的表演者,有70%是閹伶。
當時光是意大利每一年就有約4000個以上的男童被閹割,
盛行的程度已經讓人以為“音樂家等於閹人”。

教堂中最後一位閹人歌手是穆斯塔法(D.Mustafa,1829—1912),
而唯一留下一CD唱片的是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1858—1922),
即PEARL出品發行的《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奇—最後的閹人歌手》
(OPAL 9823),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閹人歌手演唱錄音,
是世人研究閹人歌手歌唱藝術的珍貴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