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MS知識社群ePortfolioeeClass學習平台空大首頁登入
西洋音樂史(二) 弟16講 學號95210047 姓名:鄭詠文
by 鄭詠文 2011-10-24 20:15:39, 回應(0), 人氣(1099)

上課前所聽到的音樂是J.C.BachBach的小兒子在倫敦寫的一首鋼琴協奏曲,

J.C.Bach在倫敦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季旅,那麼有時也稱他為London Bach,當時幼小的Mozart受到J.C.Bach很大的影響,因此將很多J.C.Bach的曲子改編為自己的新作

Charles Burney可以算是奠定了所謂西洋音史最早著作的一個最大功臣,可以說是音樂史的始祖

 

協奏曲:

協奏曲在古典時期仍舊是流行曲種

許多重要的音樂家都是靠著協奏曲來賺錢的

J.C.Bach(1735-82)是最早為鋼琴寫協奏曲的作曲家,對協奏曲有很大的貢獻

1762年前往倫敦,在那裡他長期從事作曲,演奏,教學和藝術經理的工作

因此也稱J.C.Bachthe London Bach

 

Ritornello + Sonata Form

至於怎樣做所謂的Ritornello Sonata Form的觀念呢?

他的降E大調大鍵琴或鋼琴與弦樂器協奏曲來做為例子,他仍然以第一樂章為例,他本身是以ritornello為外框, 我們看到有一個段落有管弦樂和奏狀態在一開始出現,之後會夾雜著獨奏樂器的樂段,那麼獨奏樂器演奏一段,然後再管弦樂ritornello的樂段會以部分或者是全部方式出現,

 

如果我們以過去舊時代ritornello Concerto的觀念,這個樂章本身會有ritornello這個Episode這個獨奏樂器開始比較炫技為主的樂段

每一次獨奏樂器進來的時候Episode它的插入樂段呢都會有不同的炫技展現,所以同的管弦樂的和變的獨奏的交替出現,這樣的交替製造鮮明的對比,那麼下面就要伴隨著所謂的Continued持續低音不斷驅策整個樂曲的進行,那麼往往是由極為快速從頭到尾速度是一致的方式像火車頭往前衝一直到最後結束,這是典型ritornello的架構

 

他巧妙的把ritornello的外框套用在新時代奏鳴曲式的觀念,三個獨奏的插入樂段,分別為呈示部、發展部和再現部的効果,第一樂章到了最後ritornello之前我們看到獨奏會演奏一段即興花奏(cadenza),當然在Bach的時代是並不寫出來的,這個真的是個即興的,也就是獨奏者自己可以加料的部分,當然到18世紀的晚期甚至20世紀的時候,即便是cadenza也是由作曲家親自操刀寫下來,當然也可以看演奏者跟作曲家之間越來越分流的現象,所以有些專門的演奏者他不見得有作曲的能力或即興能力,所以作曲家必需要寫一個花奏的部分,讓演奏者來演奏

 

 

Cadenza在音樂上只是做終止式的効果,結束在主和弦上,所以,本身只是一個終止式,但是整個樂團在演奏時留有很大空間,當樂團演奏到I-6/4和弦就是一個記號,讓獨奏者即興的去導入花奏,最後獨奏者在做一個正音告訴大家即興花奏要做結束,再讓整個樂團演奏結束的主題。

 

以上就是J.C.Bach18世紀中期之後,對於整個古典曲目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尤其在那協奏曲上不論是旋律鋪陳的方式以及協奏曲的結構,將來都會被Mozart來做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