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重點-生態濕地廊道
第一節: 高雄濕地生態廊道教育及維護
第二節: 美術館濕地、中都濕地、鹽水港漫地
第三節: 林園公12 濕地公園、鳳山水庫濕地、樣仔林埤溼地
http://project.wetland.org.tw/WECK/
http://www.wetland.org.tw/kh/ksnet/P3.html
高雄水文網絡與濕地生態廊道之間的關連性高雄市四條主要河川--愛河、前鎮河、後勁溪和二號運河--之間,透過曹公圳水圳連成一氣。此完整的水文網絡源自於一百七十年前曹公圳農業水利的開發,挹注農民的生計所需,形成得天獨厚的歷史地景。然而,這也表示彼此之間的環境問題唇齒相依。 此獨特的豐富水文地景,在都市開發過程中持續受破壞。例如愛河原本每十年改變一次河道,分頭前及後壁二支出海,一直到日據時代為開發鹽埕區,進行約束河道的工程,並填平鹽埕區後壁此支的河道,僅剩下頭前一支出海。埤塘環境也消失快速,菜公埤、內惟埤和本館埤陸續遭到填平、蓮池潭面積縮小一半、金獅湖的觀光化,淹水問題日益嚴重等。 高雄市約於十年前開始加速致力於水環境的改善,大刀闊斧展開地著手河川下游污水管線接管及景觀塑造,愛河流域優先施作污水接管;並陸續打造以河川、濕地為主的高雄生態廊道。此廊道串接了高雄地區的主要濕地埤塘,包括以生態為主的洲仔濕地、援中港濕地、中都濕地以及半屏湖濕地、以親水休憩為主的蓮池潭、內惟埤和金獅湖,另外也串接著尚待開闢為公園的檨仔林埤和九番埤。透過綠帶與藍帶的串接,高雄濕地生態廊道將高雄都會區中破碎的生態熱點,提升生態資源復育(見生態廊道圖)。2001年高雄七一一水災之後,並引進生態滯洪池的概念闢設本和里滯洪池等,總計將闢設五座滯洪池,兼顧調洪與濕地生態,也成為台灣都會河川整治的典範之一。 然,高雄市水文網絡及生態廊道仍相當脆弱,特別當河川整治達上游及支流時,即出現整治瓶頸。這些瓶頸肇因於整治工作缺乏跨高雄縣市合作、從源頭做起,以整體水文網絡污染整治、景觀親水、區域防洪和生態重建一體的規劃和目標設定,縣市水利部門與農業水利部門管理權責的切割,使得水文系統管理各行其是、聲息未通,也造成整體水環境改善事倍功半。 比較嚴重的問題包括:1)愛河鹽水河段上侵,2)自然河岸消失和埤塘的填平開發,3)灌溉斷水期下游水質水量惡化,造成生態環境復育瓶頸,4)區域防洪機制不彰,5)上游水源不足,且遭多種污染,6)二號運河水源嚴重不足,7)高雄河川源頭--高屏溪--水資源開發威脅等。 河川濕地環境是生態最豐富的自然系統,特別是高雄市屬於南台灣炙熱的工業城市,我們當善用此與天俱來的自然資源來改善污染、調節氣候,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過去高雄市河川整治多著重在污染改善,未來一個世代的整治重心當加強改善水文網絡的流域管理,以生態工法改善水泥化的水環境,增加民眾親水空間和自然生態棲息環境,強化縣市共同區域防洪及水資源保復育,重建一個健康的城市。
1.生態廊道的打造 (1)濕地生態廊道一概念源自島嶼生態地理學理論,藉由重建長條型通道,連接孤
立的生態熱點,減輕物種滅絕的風險。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據此建議保護區應當從「島嶼式」改採取「網絡式」規劃。生態廊道作為生物移動的通道,須配合 標物種的特性,並考慮區域土地利用情形,在不同空間尺度下進行規劃設計。 2.水質改善 (1)河川污染整治應從源頭做起,曹公圳為高雄市三條河川的共同上游,但沿線遭到工業廢水、家庭廢水等多種污染,雖然目前中央環保署和地方政府的環保局都有稽查人力,然從結果來看,仍未能改善污染現狀,應主動訪查經常遭受污染河川及水圳區段,比照周邊廠區所排放污染物和河床沈積物,以鎖定可能污染源。 3.河川及濕地水量補充 (1)建立環境用水概念,高雄市河川、運河及水圳應規劃最小留川量,依據此最低水位要求,穩定上游水源挹注、從社區中水、工業區及污水處理廠處理排放水、水資源涵養等方式來改善河川及水圳水位,避免中游截流或上游停水對下游造成衝擊。 |
|
|||||||||||||||
4.堤岸環境及堤線調整 (1)目前愛河下游中都一帶已有堤線調整之試驗,形成緩坡河岸,確定「破堤」乃是可行,應在此基礎上積極改善高雄河川或埤塘之堤岸環境,使更具親水性、生態性和綠化。 |
|
|||||||||||||||
5.濕地重建 (1)濕地具有水質淨化、生態保育、地下水補注、氣候調節、防洪蓄洪等多樣化功能,有助改善台灣南部炙熱環境,加上高雄市原有的沖積平原過度開發造成諸多環境問題,應以補償性濕地重建來調節都市開發造成的環境衝擊。 |
|
|||||||||||||||
6.圳道保存及重建 (1)曹公圳在高雄地區原有百餘條水圳,在缺乏積極保護對策下,近幾年來消失快速,特別是在高雄市範圍內,或填平、加蓋,或縮小斷面,已消失達九成,應予以積極清查保存,徵收保留兩岸綠帶,並重建曹公圳消失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具有水文活化或歷史文化意義之河段。 |
|
|||||||||||||||
7.水患治理 (1)高雄縣市邊界地區近年來淹水頻傳,加上仁武廣達十餘公頃之八卦寮埤正填平開發,使得水患壓力再升高,縣市之間應合作進行區域防洪。 8.在地參與與開放架構的流域管理 (1)高雄地區三條河川流域以及曹公水圳皆跨越縣市藩籬,縣市政府應合作規劃流域整治計畫,結合中央水資源、生態、農業、地景等部門、縣市政府以及地方
農業水利系統,成立流域管理委員會,納入民間在地居民團體及環境NGOs的參與,健全河川流域管理系統。 9.民眾參與 (1)河川、濕地及水圳不僅孕育自然資源,也是社區居民每日生活的場域、珍貴的歷史記憶,其保護與復育應納入在地居民的草根知識與文化記憶,應扭轉由上而下的菁英式或技術官僚體系為主的水環境治理,由草根社區民眾參與生態環境及自然地景的決策方向和復育工作執行。 |
|
|||||||||||||||
三、我們訴求的具體作法是:1.愛河 (1)愛河旁下游過度開發、缺乏兩岸腹地,鄰近立德棒球場利用率不高,管理不善,其功能已由澄清湖棒球場取代,建議球場廢除後,與愛河打通,可形成愛河下游濕地。 2.二號運河 (1)二號運河由於河口海水潮汐未抵達,加上缺乏上游水源,因此水量稀少、水質亦不佳,然查,二號運河周邊地下水位接近地面,若將鄰近新興公園打通為河川濕地,可望補注調節水資源,改善二號運河水質水量。 |
|
|||||||||||||||
3.曹公圳 (1)高雄縣市合作提升曹公圳位階,成立水利署直轄的「曹公圳流域管理委員會」,將曹公圳比照愛河,定位為河川或運河,如曹公溪或曹公川,而非傳統灌溉溝渠,全面清查,確立並保存曹公圳殘存的主要、次要水路幹線,做為保護「大高雄河川流域及濕地」系統的核心,結合防洪、景觀改善、生態、污水改善,來保存曹公圳。組成委員需涵蓋跨縣市、跨部會單位,各單位曹公圳權屬如下:
(2)曹公圳自高屏溪河口河床下取水供應下游水環境,為高雄市三條河川共同上游,建議由中央接管九區堂抽水站,協調高雄農田水利會全年穩定供應下游河川水源,達到符合生態保育和自然休憩需求的最小留川水量,不隨農業停灌而停止。 4.蓮池潭 (1)蓮池潭和金獅湖等埤塘堤岸多為水泥斷面,應局部恢復自然堤岸,將潭中淤泥疏浚至岸邊形成自然斜坡,種植菱角、荷花等各種歷史地景中的水生植物,並沿岸種植柳樹提供綠蔭空間,亦可引進人工浮島,供潭中水鳥及兩棲類生物休憩,增加水域自然生機,並豐富水域景觀。 5.濕地環境重建 (1)將農業蓄水塘轉型轉型為環境埤塘,目前高雄市自然農塘僅存檨仔林埤、覆鼎金埤及九番埤,管理不善,違法行為及環境髒亂造成社區困擾,應積極著手開闢為濕地公園,保留水域面積及水系統。 |
|
|||||||||||||||
6.區域水患治理 (1)因應高雄縣仁武鄉八卦寮將填平開發,造成區域防洪壓力升高,現仁武鳥松一帶已經淹水頻繁,高雄市鄰近里長聯合要求高雄縣學習本和里設置人工濕地滯洪,位於高雄縣市交界處的農業埤塘檨仔林埤及九番埤若開闢為人工濕地,亦可望抒解洪患壓力。 7.研究調查及推廣教育 (1)高雄地區在地的環境特色應成為中小學自然教育之素材,啟發科普知識探索的熱忱,並鼓勵學生參與環境復育工作,改變民眾將自然環境視為休憩資產之態度。 8.民眾參與 (1)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河川巡守,例如,檨仔林埤及九番埤地區民眾苦惱附近水圳經常遭工業廢水偷排污染,民眾公害意識既已覺醒,當積極納入河川水圳巡守主力,與環保稽查系統共同合作追查污染源。 |
||||||||||||||||
|
||||||||||||||||
【圖2-1】日據時期高雄地區曹公圳水系圖 (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
||||||||||||||||
圖 2 - 2 |
||||||||||||||||
圖2 -3 |
http://www.kmfa.gov.tw/home02.aspx?ID=$3001&IDK=2&EXEC=L
http://pwbgis.kcg.gov.tw/zhongdu1/03.html
http://pwbgis.kcg.gov.tw/kaohsiungwetland/web_010.html
http://pwbgis.kcg.gov.tw/Linyuanparkno12/
http://pwbgis.kcg.gov.tw/wetland/WetLand.aspx?Cond=f6708243-075d-4ed1-b014-361210c88537
http://pwbgis.kcg.gov.tw/SheZiLin/efficiency.aspx
http://khh.travel/tw/index.asp?au_id=6&sub_id=288&id=707